
乡村工匠主要指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的技能人才。结合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际,笔者对此开展了深入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加强乡村工匠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专业门类多、参与职能部门多,协同推进要求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关注。
一、当前现状
(一)乡村工匠主体基础薄弱。一是乡村工匠难以引进年轻、高素质人才。调研显示,2024年衢江区乡村工匠年龄结构为:46~70岁以上占55.2%,29~35岁以下占17.6%;男女性别比为7:3;受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占50%,大专以上占50%;产业结构中一产占比55.2%,二产占比9%,三产占比35.8%。经分析,乡村工匠年龄结构偏大、高素质工匠偏少,从事基础种植生产工匠占比高,不利于工匠技艺的传承、提升和创新。二是系统化培训供给不足。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供给与需求存在的不匹配,培育平台少,专业分类单一,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留守人员解决就业等较基础层面上。
(二)乡村工匠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是多部门自主评定导致评定流程复杂化。乡村工匠涉及专业门类多、职能部门多,信息发布渠道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工匠认定和培养。农村建筑工匠由市住建部门负责,培训考试合格后统一发放衢州市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证书;手工艺人才类、种养加服人才类、农村电商人才类乡村工匠由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采用申报评审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由市文旅部门负责,采用申报评审认定。二是资质采信缺乏通识认证体系。根据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自行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各地乡村工匠资质不互认,对人才流动造成一定阻碍。
(三)乡村工匠助力共同富裕参与度不足。一是对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不足。现阶段乡村产业业态单一,二三产业企业数量少,集聚效应差,乡村工匠的发展产业环境场景不佳,无法发挥专长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在乡村基层治理参与缺位。乡村工匠作为本土村民中具备专长技能人才,只是在技术技能的提升和推广上参与,在推动乡村善治上贡献力量有限。
二、对策建议
因此,笔者结合衢江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服务流程和环境。一是探索统一通用的认定标准。建立汇商联动机制,形成本辖区一套评定体系标准。厘清各部门责任分工,明确申报途径,让“乡村工匠”实现评定过程中“最多跑一次”。
(二)优化培育方式和机制。一是形成规范的乡村工匠管理和培育机制。建立多部门全方位的乡村工匠培育体系,研究乡村工匠统一培育政策措施,制定资金保障、评选组织、赛事举办、资格认定等统一工作计划。二是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培训方式。成立乡村工匠协会,职业院校增设符合地方特色的乡村工匠技艺专业,让教育培养与乡村工匠需求相匹配,与企业、村委会合作,让预备工匠能够深入农村基层实践锻炼。
(三)优化产业场景和模式。一是助推乡村工匠对接共富工坊平台。给予乡村工匠在“共富工坊”创建方面政策扶持,实现家门口就业。结合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农村教育平台,打造“工匠讲堂”,吸收优秀乡村工匠定期开展授课,传承技艺,培育技能人才。邀请乡村工匠参与乡村治理,发挥专长,启动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打造乡村工匠专属IP。搭建地区性特有乡村工匠平台,设立线上展示销售平台和线下展示实践平台,建立地区专属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社会力量村集体与乡村工匠合作。
(四)优化人力资源供给。借助青年入乡实践,地方政府和乡村企业、经营主体打造适合青年人留下来的实习、就业、创业的平台,让乡村工匠成为返乡青年的帮带导师,加强人力储备。
(五)优化职业规划提升的路径。加大职业职称评审辅导宣传,让乡村工匠找准职业发展定位,明确个人职业成长的路径和方向。优化职业评定的政策支持,挖掘分类职业规划晋升的典型示范。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村经济服务站)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