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乡村运营发展的对策与思考——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为例
时间:2025-08-21 16:22:26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孔 燕 严 琰 字号:【

  当前,乡村运营正成为不少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同时,随之而来的乡村运营管理问题也逐步显现。本文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为例,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南湖区各镇不同村庄的运营模式及做法,剖析乡村运营实践案例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平原地区乡村运营提供实践依据。

  一、南湖区乡村运营的主要模式

  南湖区在乡村运营推进过程中,选取4个镇10个重点核心村进行运营业态及运营人才引育,形成了四类主要运营模式。

  (一)以三星村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乡村培训”运营模式。围绕水蜜桃特色产业,成立水蜜桃品控服务中心,建成2200立方米保鲜冷库和智能分拣流水线,进一步延长水蜜桃销售时间区间和价值链。依托南湖红色文化资源,成立三星培训中心,开发乡村培训及研学类产品。

  (二)以联丰村为代表的“农户主体+多元业态”运营模式。打造“王祥里”乡村游品牌,引导区域内农户开办农家乐8家、总餐位500个,民宿7幢、总床位72个;引入青年音乐工作室、王祥里音乐厅、村口咖啡、木火拾遗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23个,开发以音乐为主题的乡村体验产品6个,实现了从“半日游”到“过夜游”的转变。

  (三)以长秦村为代表的“青年入乡+片区组团”运营模式。整合28家规模农业经营主体以及3家工业企业资源,推动跨村、跨产业抱团运营。通过青“村”合伙人和“乡村共建计划”,吸纳50多名青年入乡,成立新农人农机服务队伍,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交流平台。

  (四)以胥山村为代表的“文化赋能+民俗体验”运营模式。深入挖掘吴越文化和胥山文化,引入黄亚洲影视文化园等。每年端午节举办赛龙舟、裹粽子、掼牛等民俗活动,开发香囊制作、汉服体验、尺糕制作等体验产品,以吴根越角和胥山传奇为主题打造胥山端午民俗文化村落。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整体布局,推动村庄经营市场化运作

  规划先行高位推进。印发《南湖区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未来乡村)建设规划(2022—2025)》《南湖区乡村运营(2024—2027年)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完善乡村运营评价体系,对乡村运营业态实行准入和退出机制。

  全盘布局抱团发展。突出“运营思维”全盘布局,将三星村、胥山村、长秦村等作为各镇运营重点村进行培育,通过重点村带动辐射,推动抱团合作。

  创新模式运营前置。发挥镇、村在乡村运营中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推广“村集体自营”“村和第三方合作运营”“委托运营”等模式,全区累计引入乡村运营团队16个、乡村运营从业人员达95人。

  (二)培育乡村业态,推动乡村价值多维度彰显

  释放闲置资源存量。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农房,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截至目前,南湖区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农户增加收入1700万元,村集体增收49万元。

  开发特色研学产品。以研学为主线,形成“渔里问道”“凤鸣学堂”“趣游汉塘”“文明之源”四个镇级研学品牌,建成劳动实践基地、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27个。2024年实现全区美丽乡村游119.6万人次,其中乡村研学游15.9万人次,乡村运营业态收入达15709万元。

  培育乡村消费热点。南湖区围绕前沿消费热点,针对儿童引入乐淘馆、探险塔等户外设施,针对青年引入稻来米营地、源舍营地等休闲基地,针对中老年人引入王祥里音乐疗愈等银发社交空间,有效弥补非节假日乡村游空白期。

  (三)注重文体赋能,助力艺术乡村多角度呈现

  发掘本土农耕资源。发挥文化特派员等作用,开发余新镇普光村小木匠、新丰镇竹林村生姜奇遇记、新丰镇净相村小满榨油、大桥镇由桥村木屋搭建等课程,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力。

  搭建新兴文化阵地。创新乡村文化业态布局,先后引进联丰村王祥里“乐来约野”青年音乐空间、凤桥镇永红村“画外·玉空间”艺术之家、胥山村黄亚洲影视工作室、大桥镇江南村南河浜“一粟斋”读书处、竹林村晓弦工作室等,促进艺术、音乐、动漫等融入乡村。

  实施文体浸润计划。利用农村体育场馆、健身绿道等资源,组织开展“村BA”、乒乓、乡村马拉松、定向越野等体育赛事百余场。举办赛龙舟、踏白船等传统民俗活动。

  (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资源要素全方位集聚

  加快乡村运营人才培育。坚持职业化方向、市场化导向、产业化取向,组建区级乡村经营专家库和人才库,每个重点运营村培育一名乡村运营CEO或一支乡村运营团队。开办乡村CEO培训3期、培训122人次。加强和美乡村推介官队伍建设,开展“我为和美乡村代言”宣讲活动1场、美丽乡村推介2场。

  突破地域壁垒联建共建。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突破村域、市域等区域壁垒,实现跨村域、跨空间的深度整合。如三星村党委联动18个村(社区)与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合作成立乡村培训中心,将培训业务范围拓展至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区域。2024年累计承接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培训班40批次,经营性收入达66万元。

  坚持主客共治协同推进。聚力打造三星乡村振兴培训村、联丰音乐村等各具主题特色的村落。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搭建青年创业者协会平台,充分发挥产业链、资金链、培训链“三链融合”实效,构建优越的创业环境,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乡村运营同质化、人才队伍有待加强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聚力项目为王,以市场拓展激活内需

  开展乡村品牌运营。立足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农副产品加工、冷链保鲜等区块,深挖乡村优秀文化,确定村庄运营发展定位和特色品牌,在乡村运营项目设计和开发中嵌入地域优秀特色文化,实现将“卖产品”和“卖风景”“卖文化”融合发展。

  加大优质业态招引。提升镇、村对乡村运营新业态招商的积极性,通过“龙头带动”等方式,吸引优质业态聚集。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旅行社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聚力新兴业态,以创新设计点燃活力

  活化本土文化。发挥文化特派员作用,依托乡村文化资源,持续擦亮“村晚”等品牌,办活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本土辨识度的小吃美食、手工艺品等。

  开发时尚产品。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营地旅游、户外骑行比赛、乡村马拉松等产品。策划赶集、夜游、露天电影等活动,利用场地举办集体婚礼等。

  创新“农旅+”体系。推动乡村“农旅+工业”融合产品开发,依托南湖区科创平台体系和各镇标志性工业基地,做精做深各类特色研学及体验产品。

  (三)聚能运营优化,以制度优势保障发展

  壮大人才队伍。建立优化乡村运营人才梯队,多渠道引进和培养乡村运营人才。探索将其纳入人才支持范围。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运营过程中要统筹考虑村集体与运营方、村民与经营者、本村与外村的互动共赢,进一步强化利益联结和联农带农机制。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