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众力谋发展 兴农致远保粮安——福建省宁化县卓越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时间:2025-08-21 16:18:10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福建省宁化县卓越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卓越农机联合社”)成立于2019年1月,由12家拥有农机服务能力的农民合作社自发组建,出资额3000万元,拥有各类农机具1100多台(套),专业农机手165名,服务区域涉及宁化县16个乡镇、三明市周边5县市。2024年,联合社建立烟粮、蔬果示范基地3000余亩,提供烟、粮、茶、果、蔬等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27.6万亩。

  一、建强组织,夯实基础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卓越农机联合社在宁化县设立成员社服务中心,建立成员社微信群,根据农时和服务市场需要不定期召开成员大会,研究联合社日常经营具体工作,协商处理内部事项。坚持年终召开总结会议制度,由理事长汇报联合社全年经营情况,集体讨论并决定收益分配方案。联合社发展村级农机服务网格管理信息联络员165名,在宁化县水茜镇设立农机服务展示、培训基地,形成农事服务“一盘棋”态势。

  二是明晰财务核算。为明晰卓越农机联合社与成员社利益分配关系,一方面,联合社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合作社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制定联合社内部核算制度,聘请会计1名,使用专业会计软件全面核算各项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联合社规范盈余分配,按成员社原有出资特点,联合社出资方式侧重以农机、土地经营权评估额入社。2024年,联合社统一开展农机服务16.85万亩,实现经营收入1937.75万元,扣除油料费、维修费、机手工资、农机租金等经营成本1265.32万元,实现盈余672.43万元,提取10%的盈余公积金后,实际盈余返还605.19万元,其中,按成员社提供农机服务面积返还盈余350.89万元,按成员出资比例分红盈余242.08万元。

  二、规范管理,提质增效

  一是精准施策求实效。一方面,针对农户反映农机作业粗糙、收费无标准、作业计量难的问题,卓越农机联合社整合资源,引进惠达科技北斗智能系统,先后在315台(套)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收获机等机具上安装智能探测终端,及时掌握农机作业质量、作业面积、地理位置等信息,促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利用成员社服务区域遍布全县的优势,统一作业合同、公开作业收费标准、公布监督电话、回收服务质量问卷,在农户中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2024年,联合社在宁化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占有率超55.73%,服务面积突破20万亩。此外,围绕宁化县 “两米两茶一稻种”特色农业产业,联合社引进种业烘干机、薏米收获机、地瓜收获机、烟草施肥覆膜机等机型,开展烟叶机械化畦沟施肥面积7.6万亩、地瓜机械化收获推广面积3.15万亩、薏米机械化率达到56%。

  二是资源整合提效率。针对宁化县田间主栽烟叶、早稻种植面积小、农机具闲置率较高的实际,卓越农机联合社将分散在成员社的各种农机设备进行台账式管理,按农时做好机型配置。2024年,协同8家成员社整合农机170台(套),组成早稻生产托管服务队,赴江西省赣南5县开展机耕机插服务,完成早稻服务面积3.2万余亩,实现经营收入610余万元。同年,联合社以租赁方式吸纳小农户闲置农机具325台(套),评估收购其他经营主体闲置大型农机15台,减轻了小农户购机资金压力,增强了自身发展后劲。

  三、引领带动,联合发展

  一是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展示基地。卓越农机联合社本着“干给群众看”的目标,在宁化县湖村、泉上、石壁、水茜4个镇先后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采用传单式推介、流程示意图解、数字化比较等措施,教会农户算清经济账,减轻劳动量。目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0多户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为4万亩水稻、1万亩制种水稻、0.5万亩薏米实行耕、种、防、收托管服务,实现每亩节本增收380元。2023年,4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展示基地所在的乡镇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超90%,农业社会化服务满意率超85%。

  二是搭建融合发展平台。一方面,着力发展规模种植基地。截至2024年底,卓越农机联合社通过成员社示范带动,组织小农户规模种植“河龙贡米”优质稻3500亩,年产优质稻谷1500余吨;打造“水稻、薏米”种子基地600亩,年产种子120余吨;发展高山果蔬基地710亩,年产果蔬35万吨;按订单种植糯稻550亩,年产优质糯稻200余吨。另一方面,着力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拓展。在卓越农机联合社指导下,5家成员社的农产品注册了商标,2个成员社的3种农产品获评绿色食品认证。

  (本文系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