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社绘出壮美“丰景图”——湖北省当阳市海盛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时间:2025-08-21 16:17:39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湖北省当阳市海盛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海盛联合社”)成立于2023年5月,主要从事粮食种植、生产托管、农资购销、综合农事服务等。海盛联合社有8个成员社,带动成员农户1365户,拥有固定资产价值1500万元。截至2024年12月,联合社为农户及种粮大户提供深耕深松、水稻育秧、绿色飞防、机插机收、粮食烘干等社会化服务面积4.25万亩次,服务范围涉及15个村,带动普通农户1233户8535亩、服务种植大户25户5772亩。

  整合资源要素,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抓联合一体发展。当阳市清溪海盛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联合当阳市泉韵农机专业合作社、玉峰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金山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共同成立海盛联合社。联合社成立后,组织成员社吸纳周边农机手“带机入社”,共整合大型拖拉机42台(套)、无人机12台、乘坐式插秧机10台、各类收割机12台、日烘干能力150吨的烘干塔1座,其他农机具121台(套),为76台农机装配北斗系统,实行划片作业、统一管理,实施深耕深松、统防统治、统一收割、秸秆还田等单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筑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二是抓统筹节本增效。立足服务农业、服务成员的宗旨,海盛联合社发挥农资集采集配、统购统销优势,在春耕、“三夏”“三秋”时节,通过微信小程序汇总成员社及周边农户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需求,集中采购,既降低采购成本,又节省了人力物力。2024年,联合社统一采购种子7.15万斤、肥料725吨、农药22.5吨、农膜15.15吨,比市场价格优惠10%以上,供应给1365个成员和3700余名农户,帮助种植户亩均投入成本降低62元。针对农户不同需求,联合社在耕、种、管、收、储、加、销等多环节按照低于市场10%的价格提供服务,农户可以点单选择单环节、多环节等多种服务。联合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绿色飞防、统一收割和烘干的“五统一”经营方式,帮助种植户亩均减少成本约30元,实现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

  一是抓良品促品牌。凭借大巴山脉清溪山泉的资源优势,海盛联合社种植的4550亩“昌两优8号”优质冷水米口感软糯、米香四溢。联合社先后注册“清溪缘”“清溪泉”商标,于2023年成功申报大米有机食品认证。2024年,联合社优质冷水米总产量达1880吨,市场价格8元/斤,单品销售收入3000万元。2024年,联合社辐射带动1258户农户种植冷水米1.22万亩。此外,联合社还聘请湖北省农科院研究员、市植保专家、街道高级农艺师等7名专家成立了专家服务工作站,2024年累计开展技术培训达25批次,为冷水米种植提供技术指导,保证稻田产品品质。

  二是联龙头增效益。海盛联合社抢抓湖北省打造“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契机,主动与“江汉大米”首批授权公司开展合作,加入该公司牵头的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带动500多户农户开展优质水稻订单种植4000多亩,推动玉泉街道水稻种植主导品种由以前的27个精减至4个,覆盖种植面积85%以上,订单价高于市场价0.2元/斤,实现亩均增收280元、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推进农旅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传承农耕文化。海盛联合社连续举办农耕农趣文化活动,推动软糯冷水米、滋补羊肚菌、三峡红心红薯、三桥鲟鱼等特色农产品销售近千万元。2024年,联合社举办“粽情端午忆农耕”插秧节,组织开展插秧、泥地拔河、泥地捉鸭、捉鲫鱼等农耕趣味活动,吸引15个村300多名选手参赛,2000多名游客打卡体验、观光购物。联合社通过“线下体验+线上宣传”扩大辐射范围,1小时抖音直播观看量就达10万人次,活动当天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10万元以上。

  二是带动农户增收。海盛联合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挥他们的居间服务优势,自2023年5月起陆续组建农事服务、搬运作业、道路清洁等多个工种的劳务队,吸纳15个村有劳动能力的重点帮扶户、监测对象等,从事稻田田埂割草、稻田管水等工作。截至2024年底,劳务队登记在册农民工268人(吸纳重点帮扶户直接就业20人、监测对象直接就业4人),联合社已支付劳务费用22.3万元(其中2023年9.6万元,2024年12.7万元),带动农户提高收入。

  (本文系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