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助力稳粮增产——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镇熙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时间:2025-08-21 16:16:08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肇东市黎明镇熙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熙旺合作社”)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镇太和村,成立于2010年,成员出资总额1000万元,固定资产1300万元。合作社现有成员90户273人,耕种面积5700亩,主要种植有机小米、大豆、黑豆、红豆等21个品种。合作社小米于2012年获得中绿华夏有机认证,2018年获得欧盟有机产品认证。近3年来,合作社年均经营收入达2200万元。

  一、规范经营,激发种粮积极性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熙旺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全部由成员代表大会公开选举产生,每年召开5次成员代表大会,向成员代表讲解种植技术、销售理念,公开利润分配情况,让成员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有力调动了成员积极性,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成立之初,熙旺合作社依法规定建立成员账户,采取“带地入社”机制,即55户成员以3200亩土地入社,每亩土地为1股,每年可获得500元/亩的保底收入,年底根据可分配盈余情况获得200~300元/亩的盈余返还。2024年,合作社实现可分配盈余105万元,成员户均分红7000元,返还比例达60%。

  三是实行“五统一”标准化种植。熙旺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利润分配的“五统一”经营模式,销售的农产品价格经成员代表大会确认,实现销售价格透明化和公开化。合作社年销售收入从2016年的1230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200万元,成员年收入大幅提升,切实感受到加入合作社带来的好处,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目前,合作社成员由2016年的55户163人发展到2024年的90户273人,统一经营面积由2016年的3200亩扩展到2024年的5700亩。

  二、科技引领,助力粮食丰产丰收

  按照欧盟、中绿华夏双有机认证标准,熙旺合作社实施生产全过程统一管理,规划2000亩重点示范展示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三个配套”,向消费者提供全面、翔实的有机食品生产全过程信息。

  一是示范展示区配套田间物联网,打造“高标准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2024年,熙旺合作社在示范展示区投资3万元引进田间物联网系统,共安装19个高清摄像头、4套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对土壤、水肥、空气、光照等生产环境信息实时记录。

  二是生产过程配套智能化指挥系统,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样板。以田间物联网系统为基础,2024年,熙旺合作社在办公室安装智能化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实现示范展示区远程可视化、可控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合作单位专家,“足不出户”就可根据田间物联网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远程指挥和技术指导。2024年6月,受春夏交错低温寡照等因素影响,合作社谷子长势不如往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专家查看系统数据后,远程给出方案:严控水量、增施磷钾肥、示范区周边燃烧秸秆形成小气候增温,通过调控水肥、温度,谷子生长环境有效改善,迅速恢复长势,收获时亩产达535斤,不仅没有造成减产损失,还比非示范区地块亩均增产约75斤。

  三是多环节配套质量追溯系统,打造食品标准标杆。熙旺合作社示范展示区2000亩按照欧盟标准和中绿华夏有机认证要求,在国家认监委官网注册,由官网系统自动生成二维码信息,消费者通过扫描附食品包装箱的二维码,即可了解小米杂粮生产全过程信息及质量安全情况。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先进的装备支撑,2024年,合作社粮食总产量达1380吨,年产量较2023年增长3%,水肥利用率较2023年提升6%,作业精准度较2023年提升4%。

  三、拓宽市场,寻找多元化销售途径

  合作社采取自主种植和加工模式,按照客户的订单需求进行生产及包装,创新采取线上平台销售、直播销售模式,坚持发展有机谷物食品。

  一是开设专卖店(点)销售。合作社在肇东市建立一处实体店,年均零售额990万元左右;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黑龙江绿色农产品销售店(点)建立长期销售合作,年销量70吨左右。

  二是拓展网上销售。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建立网店等销售模式,年均销售额850万元以上。

  三是参加展会销售。合作社多次参加大型展会,搭建与经销商的沟通平台。2015年,合作社通过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与马来西亚主食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马来西亚销售小米20吨,销售金额约40万元。2024年,合作社通过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黑龙江省绿色博览会签订5笔订单,销售金额达120万元。

  (本文系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