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资源共发展 构建体系保粮安——吉林德惠市惠泽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时间:2025-08-21 16:09:15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吉林省德惠市惠泽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惠泽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4月,以农资销售、农业生产托管、农技推广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经营业务。合作社现有成员121人,其中农民成员120人、企业成员1个,组建了一支汇聚中、高级技术人员6人、市场开拓人员60余人的专业队伍;有办公面积2500平方米,有标准化机械库、仓库面积3万平方米,有免耕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70余台(套)。惠泽合作社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农机手+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模式,2024年多环节托管服务面积2.4万亩,实现经营收入1290万元。

  组建托管服务网络,开展高效社会化服务

  一是健全托管服务网络。在德惠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惠泽合作社建立村级托管基地,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提供托管服务的主要力量,初步建立了覆盖德惠市18个涉农乡镇(街道)、60个行政村、160个组(屯)的生产托管服务网络。目前,合作社共推动建立60个村级生产托管基地,建立起统一农资配送、统一购买机具、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粮食销售价格的“五统一”协作机制,服务主体按照合作社制定的托管作业方案及标准为农户提供服务。

  二是建立标准化托管服务模式。在推进托管服务中,惠泽合作社聘用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等专家2人,将1000~1500亩作为一个最佳作业单元,为每个作业单元配备农机手1人、管理人员2人、技术人员1人,由4人共同负责一个作业单元的技术指导。目前,合作社建成160个作业单元。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惠泽合作社采用“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模式。2024年,合作社120户农户以3600亩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入社,每亩获得盈余返还38元。合作社整合社会农机手35人、社会农机60余台(套),与社会农机手签订合作协议,统一派单,连片作业。2024年,合作社按照协议约定,对完成作业且考核合格的35名社会农机手,以每公顷30元的标准发放作业奖励,累计发放4.8万元作业奖励。

  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强联合合作。惠泽合作社与20家合作社、80个家庭农场合作。产前,合作社为其他合作社、家庭农场统一购买优质农资;产中,合作社免费为其提供技术服务;产后,引导其将粮食统一交由合作社储存销售。这20家合作社、80个家庭农场主要负责生产环节以及为小农户提供播种、植保、收获等服务。2024年,合作社托管经营地块机收比例达90%,农机作业效率提高3~5倍,亩均降低成本100元,亩均增产80公斤以上,带动合作经营的家庭农场等主体年均增收5万余元。2024年秋收后,合作社与粮油公司合作储粮4000吨,根据市场行情“点价”售粮,降低了服务主体经营风险。

  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惠泽合作社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增强全产业链经营效益。2021—2024年,合作社与保险机构合作,创新开发玉米多环节托管“产量商业保险”产品。合作社牵头与村镇银行合作,以托管合同作为抵押,为小农户申请贷款及政府贴息补助,贷款利率下降近2%,每年帮助50户农户获得200万元贷款额度。

  三是规范托管标准。2016年至今,惠泽合作社牵头制定耕、种、管、收、销等8个环节42项具体操作标准和方案。2024年,带动其他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品种统一率达80%以上。

  推广科技严控质量,提高整体水平

  一是加强科学技术应用推广。2016年起,惠泽合作社与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机制,编发《生产托管指导服务手册》,为周边的服务主体提供涵盖玉米种植、农机作业、农业生产托管协议等42项具体操作标准和方案。近3年来,合作社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现场会80场次,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次。2024年,合作社在德惠市布海镇承建3600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依托吉林省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智慧农业)实时监测气象、墒情、虫情、苗情等信息,运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实现节肥率20%以上,施加生物菌肥培肥地力,增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增产效益。2024年,项目区平均实现玉米增产60万斤、增收12万元。

  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惠泽合作社建立严格的品种检验把关和追责机制,完善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入库销售和粮食收获、销售信息原始档案,建立信息采集、传递、查询、追溯制度,搭建以流向追溯为主的追溯平台,做到农资的安全性可查、可测、可追溯。同时,合作社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生产线,指导周边农户推广平衡施肥、生物防虫及秸秆还田技术,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

  (本文系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