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制凝聚多元主体推进乡村治理——基于湖北省恩施州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的实践
时间:2025-08-21 16:07:03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郑现镇 字号:【

  积分制作为一种创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其核心在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促进基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积极实施积分制管理,通过加强各级治理主体间的联系,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与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一)党建引领,凝聚多元共治合力

  白果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广泛动员村民组织、个人积极参与积分制实践,确保村民和各类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有效疏通了组织与村民间的沟通脉络。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村庄事务的协商讨论,群策群力,为积分考核细则的优化完善贡献智慧,全力护航积分制的稳健推行。通过组织村民共同商定积分项目、评议积分方式与结果,激发了村民参与积分管理的热情,让其全方位融入乡村治理进程,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显著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得以有效培育。积分制的落地实施,清晰界定了党支部、党小组、村民小组以及村民等多元主体的职责权限,改变了“各扫门前雪”的松散状态,推动多元主体从“散兵游勇”走向“协同作战”,提升了乡村治理的融合效能与整体水平,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二)完善制度,形成可行积分体系

  根据多元主体不同需求,结合白果树村实际和村规民约,围绕爱国爱党、遵纪守法、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公益美德、家庭家风和特殊贡献等方面内容细化具体事项,白果树村“两委”组织多场次屋场会议宣传征求村民意见,制定《白果树村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细则》及《白果树村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方案》。为了科学公正地开展考评,还制定了《白果树村乡村治理积分制考核评估工作方案》。按照“一户一申报”形式,村民以户为单位自主申报积分事项,或由村积分评定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积分或扣分事项。采取季度积分、年度汇总与即时扣分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季度进行评比积分并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等公示积分情况;年终进行积分综合排名。年度平均积分60分以上的为基本合格家庭,70分以上的为达标家庭,80分以上的为星级家庭,90分以上的为文明家庭户。分别赋予200/300/500的道德银行积分。积分实行年度内累积使用、年底清零、次年重新积分。兑换服务、物质奖励由村里统筹实施,可以在定点超市兑换物资。

  二、取得成效

  (一)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与组织力

  积分制实施过程中,白果树村村组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动员村民积极参加积分制工作,促使党群关系愈发紧密。这一举措显著增强了村党支部凝聚力和组织力,逐步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和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

  参与社会治安巡逻,积极主动缴纳家财保险加2分;主动参与村清扫公共场所卫生、清理河边路边等志愿活动加2分;场坝干净,室内外整洁,东西堆放有序,加2分……。在承包的田地、林地,焚烧秸秆的要扣2分……,这些看似与己无关的制度,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审议通过,并将具体积分执行交由村民小组完成,党员与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实现了积分内容群众定、积分方式群众议、积分结果群众评。村民原本只是村里事务的局外人,现在每参加一次集体劳动有积分、自家院子收拾干净了也有积分,积分多了还有奖励,真正成了乡村治理的参与人。现在白果树村村民积极参与村务事项、自觉整理庭院越来越多,村里环境也越来越好。

  (三)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树新风

  白果树村“乡村治理积分制”既彰显正向激励,又突出反向惩戒。在正向激励方面,村委会根据积分管理情况还进行卫生文明户、家风文明户、守法文明户等专项评定活动。评定结果通过授牌挂牌、“道德红黄蓝榜”公示、荣誉墙、年终评选表彰等多种方式进行通报表扬。在反向惩戒方面。把违反乡村治理和村规民约行为纳入积分制管理范畴,对陈规陋习进行治理和约束。对红白事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等不良现象和行为进行通报批评,或扣除积分、限制评选先进等。通过这项制度,让大家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极大鼓舞了想做好事、愿做好事和爱做好事的村民,使他们不断行动起来,参与到乡村工作中来,进一步激发了村庄活力,乡风文明建设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观,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三、意见建议

  (一)坚持以村民为中心遇事共商决策机制

  在乡村治理积分制运行过程中,要先落实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屋场会、村民小组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对话,畅通村民意见表达渠道。再从村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乡村建设要求着手,循序渐进地拓展积分领域。在积分制实施过程中,要充分给予群众“参与权、监督权”,让村民切实感受到自己在乡村事务中的地位,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积极性、主动性。

  (二)坚持因地制宜制定积分指标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

  在积分内容设定上不搞一刀切,紧密围绕村庄实际状况进行确定,要优先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各项指标设计要根据公共资源保障能力而定,在满足村庄基本公共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适度开展村民能力范围内的活动。在积分制规则设计时也要注意长短目标相结合,既要包含底线性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又要注重对个体内在约束,加强对道德人格的教化和自觉意识的培养。为了使积分制的考核结果尽可能地与村民实际需要相适应,需要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治理内容变化及时调整考核标准及方式,在确保考核过程和结果公平性的同时,不断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三)坚持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建共治格局

  在乡村治理的进程中,除了政府、村委会(工作队)以及村民积极参与之外,作为第三方力量的社会组织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治理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组织与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服务性、公益性与互助性作用,让其成为乡村治理的有力支撑。积极鼓励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共同开创乡村治理的崭新局面,让乡村在多元主体的协同努力下实现更加美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