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农耕文明之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根基地位和时代价值。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考察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春节假期,笔者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来到了四川广汉探访了三星堆博物馆。青铜人像、纵目面具、黄金权杖和陶盉、玉璋、神树等重现于世的吉光片羽,惊叹于古蜀王国的神秘辉煌,也感叹于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元。而以三星堆为原点,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轴向纵深看去,更是看到了农耕文明与农业生产的交汇结合。
以三星堆文明诞生的时间为坐标原点,横向跨越空间。“中国农业在古代是从三个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是关中,一个是黄河下游,在长江流域则是从蜀开始的”(《巴蜀史的问题》费文通)。在距今3000-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长江上游的四川三星堆和宝墩、中下游的湖北盘龙城和浙江杭州良渚,黄河上游的陕西周原和石峁、中下游的二里头和殷墟,谱写出了农耕文明的灿烂华章。
以农为本是农耕文明的诞生基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华阳国志·蜀志》)。古蜀五祖之一的杜宇,亲自教人们务农耕作。从宝敦到三星堆,成都平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少量粟、黍;从二里头到殷墟,黄河流域以种植黍、稷为主,兼有稻、麦和大豆。多元的粮食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农耕文明逐步起源。
小农生产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长江流域的良渚,除水稻之外,葫芦、甜瓜等多种植物被采集和利用,石镰、石刀等多种农作工具被创制和使用。黄河流域的殷墟,集体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众”是主要的农业劳动者。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成为农耕文明保持强大韧性的重要载体。
天人合一是农耕文明的根本思想。“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长江流域的三星堆,古蜀人打造青铜神树,铸铜龙、立神鸟,搭建起沟通人神天地的阶梯;古蜀人将冉冉升起的太阳、峻极于天的高山还有或站或跪的人物刻制于礼器玉璋之上,表达对天地神衹、自然万物的崇敬。敬畏上天、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兼爱万物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农业生产顺天时、量地利、重人和,是农耕文明的根本。
以三星堆文明诞生的地点为坐标原点,纵向穿越时间。宝墩文化稻粟兼作农业体系拉开天府农耕文明的序幕,从古蜀王国到蜀郡蜀汉,从川西路到四川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天府粮仓”的内涵不断丰富,绘就出了农业发展的美好画卷。
技术进步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享运输之便、灌溉之利,农业逐渐兴盛;到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使得全国各地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汇聚于成都平原,开启新的农业繁荣;到现代,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更是实现了粮食的高产稳产。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天府粮仓”不断绽放新的光芒。
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增添动力。1977年,广汉开始探索联产承包,责任到组;1979年,广汉在金鱼公社启动生产责任制试点;1980年5月,广汉在向阳公社进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试点,9月,广汉第一个在全国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现在,广汉的粮油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65.5万亩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府粮仓”。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生态循环为农业发展提升效力。历史的车轮碾过,古蜀人民的生活痕迹深埋地下,“天人合一”的农耕思想也嵌入了这片深沉的土地。近年来,广汉传承和发展古蜀先人的智慧,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种养结合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开启了“天府粮仓”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以三星堆为原点的时空坐标图,呈现出了农耕文明与农业生产交汇发展的生动景象,也映照出了赓续农耕文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以农为本,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天下之大业也”。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保持历史耐心,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尊重自然规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立足“天人合一”的思想,推进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站在三星堆博物馆的螺旋状展廊中,仿佛看到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又向着更远的未来走去。作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赓续农耕文明,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