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通过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支撑地方产业发展是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利用春节假期返乡,笔者通过对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阿明茭白家庭农场等地实地走访,与县农业农村局有关工作人员、部分茭农电话访谈,形成了桐乡市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牵引茭白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
桐乡市是传统农业生产大县,农耕历史悠久,2023年有近2.2万户(21.7%)小农户。目前,桐乡的茭白以乌镇“董家茭白”为主,种植面积(含复种面积,下同)1.6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90%;产值1.21亿元,占乌镇农业生产总值的45%。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引导下,从事茭白产业的多元主体融合发展、不同经营方式协同发力,初步形成了农业经营体系牵引茭白产业高效发展的地方样板(以下简称“茭白经营体系”)。
二、茭白经营体系主要运作模式
(一)合作社发挥资源整合作用。生产在场,服务在社,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是乌镇茭白经营体系中唯一一家农民合作社(现有社员163个,其中2个家庭农场),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键纽带。在提供服务上,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农资配送、检验检测、包装销售、统一保险等便利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达1600户。在市场拓展上,注重品牌建设,于2001年注册“董家”商标供社员及周边农户使用;坚持走精品化之路,推出不同规格的礼品装,主攻超市销售。2024年,合作社帮助茭农销售茭白1.5万多吨。在技术创新上,合作社通过推广普及大棚设施和早熟栽培技术(提早上市15~20天)、选育推广耐低温双季茭白新品(推迟下市25~30天)、引导社员开展保鲜冷库建设(延长保鲜期60~80天),使董家茭白市场供应期延长4个月。在稳定价格上,组建营销队伍,当桐乡地区的茭白供过于求时,在合作社的指导下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大量收购当地茭农的产品,确保茭农利益不受损。
(二)家庭农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基本载体,是示范带动小农户的重要力量。目前,乌镇茭白经营体系内共有10个家庭农场,种植面积5000亩(占比31.3%),产值5250万元,阿明茭白家庭农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是规模适度。阿明茭白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00亩,家庭成员劳动力3人,吸纳就业16人,劳动力与经营规模匹配,实现年产值150万元,利润50万元。二是精耕细作。阿明茭白家庭农场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制作了更加详细的操作手册,把每一根茭白的横截面形状统一在“胖椭圆形”,吸引了10多个固定客户;关注土壤墒情,每年开春,施用一次有机肥,提高茭白产量20%。三是联合合作。家庭农场加入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享受合作社提供的统一服务,并将销售剩余的茭白出售给合作社,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讲解、咨询服务,带动农户达20户。
(三)小农户发挥种植主力军作用。全镇种植董家茭白的茭农2100户,种植面积10500亩(占比65.8%),总产值6310万元。小农户家庭经营过程中,有159户加入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定向出售;200多户在家庭农场带动下,努力转型升级,依托农村物流体系销售茭白。目前,全镇户均茭白年销售收入超过3万元,调研的茭农陈建琴表示,自己家3口人种植面积10亩,年销售收入可达20万元,净利润约5万元,凸显茭白经营体系带动农户增收的潜力。
(四)社会化服务发挥支撑作用。除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提供茭白生产各环节服务外,“田保姆”数字服务系统、集体经济组织等也提供土地流转、获取各类农事建议和病虫害情报、专家指导等服务。
三、困难和问题
(一)主体融合发展不足,产业链韧性待增强。一是产业链延伸不足。一方面当地缺乏较大的茭白企业,茭白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调研的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研究仍薄弱,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未有深入探索。二是家庭农场示范带动还需要加强。调研的阿明茭白家庭农场表示,对小农户的带动还处于技术交流层面,受限于家庭农场自身实力等问题,未能更好带动小农户增加收益。三是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全镇的茭农参加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等有订单关系占比仅10%左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的形式不多;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不强,仍按传统方法开展种苗的选育,效益不高。
(二)农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用工成本高。一是从业者年龄偏大。调研的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65岁,社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阿明茭白家庭农场主61岁,雇用的工人最小的69岁,最大的80岁。二是专业型人才紧缺。桐乡市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合作社在新品种培育、市场销售方面的人才紧缺;加之茭白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忙时需要大量熟练工,季节性雇工困难,种植主体只能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熟练工。如阿明茭白家庭农场年支付工资达67万元,占销售收入的45%,农忙时支付的工资每人每天超过300元。
(三)科技赋能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待完善。一是茭白等特色农产品的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茭白产业机械化、数字化程度低,生产、收割等各环节依赖于人工操作,尤其是采摘时需要肉眼辨别茭白状态,生产过程没有智慧农业监测,小茭农也普遍依赖自身劳动力。二是保鲜技术不足。一方面桐乡冷链物流设施覆盖不足,长途运输损耗率高,制约市场半径扩展;另一方面产后保鲜技术(如冷藏)服务率低,大部分小农户无能力自建冷藏设备,导致产品货架期短、溢价能力弱。
四、意见和建议
(一)以合作为基础,促进茭白经营体系提质增效。一是补链延链。引入茭白深加工企业,探索与各类主体多样合作机制,引导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探索更多高附加产品,提高整体抗风险水平。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增强其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推动合作社创新服务模式,吸引更多小茭农加入合作社;扩大家庭农场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效果的宣传,示范带动更多茭农同步发展。
(二)以人才为根本,培育更多会思考的茭白种植主体带头人。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人才是根本。一是培优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领头者的长远目光,无论是开拓市场、创新技术还是决定种植规模,都离不开带头人的决策;另一方面带头人对如何带动农户、带动多少农户具有直接的影响。二是鼓励年轻人从事茭白等农业行业。通过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奖补等方式,引导和扶持有志于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尤其是本地年轻人从事农业工作。
(三)以服务为依托,深化茭白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冷链攻坚。建设乌镇公共冷藏设施设备,指导茭农利用冷藏设备调节出售茭白时间,增加溢价收入;推进冷链、保鲜技术等服务全覆盖,拓展茭白等鲜活农产品冷链配送体系建设。二是数字化转型。推动茭白产业数字化设备研究创新,定制研发机械设备替代繁重的人工,为茭白行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