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文疃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8-21 15:51:23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孙美霞 字号:【

  近年来,一系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山东省莒南县文疃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力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数量与规模。截至2024年年底,文疃镇共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成员规模在50人以上的合作社有20家,100人以上的有10家。这些合作社带动了周边5000多户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辐射面积达6000多亩。

  产业分布。从产业分布来看,种植类合作社占比最高,达到30%,主要从事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养殖类合作社占40%,涉及生猪、家禽、牛羊等养殖;农产品加工类合作社占20%,主要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占10%,为农户提供机械化耕种、收割等服务。

  组织架构与管理。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设有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在管理方面,部分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明确了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但仍有个别合作社存在组织架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如成员大会召开不及时、理事会决策缺乏民主性等。

  经营效益。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农产品、开展农产品加工等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文疃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年经营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有42家,部分合作社还实现了盈利分红,成员人均年收入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00元左右。然而,也有个别合作社经营效益不佳,存在亏损现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一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政府应积极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的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二是争取政府财政扶持。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等项目。同时,优化财政扶持资金的分配方式,根据合作社的发展规模、经营效益、带动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为合作社注入资金。

  (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合作社发展能力。一是开展内部培训。依托农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资源,定期组织合作社成员参加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成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鼓励成员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和技术帮扶,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二是引进外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农业技术专家等高素质人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鼓励他们担任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顾问,为合作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合作社内部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为合作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品牌培训,提高他们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合作社树立品牌经营理念,将品牌建设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二是培育特色品牌。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挖掘特色农产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品牌建设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品牌营销。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多种渠道,宣传推介合作社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品牌营销活动,如举办农产品采摘节、美食节等,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规范内部管理,增强合作社凝聚力。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架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和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合作社财务透明、规范。二是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合作社的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兼顾成员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在按股分红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按交易量(额)返还的比例,充分调动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增强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文疃镇农业和财经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