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任务,持续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目前,闵行区有行政村111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9.17万人。镇经济联合社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136个,村集体企业270个,镇集体企业175个。截至2024年11月底,集体总资产1441.38亿元,较2023年底增长6.24%;净资产551.71亿元,较2023年底增长7.97%。100家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收益分配,分配总额8.18亿元。集体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分配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市涉农区首位,尽显集体发展的强劲动能。
一、探索“集体+”新路径,促进集体多元发展
闵行区充分利用集体物业面积大,物业租赁收入占比高的特色,积极探索集体与国企、民企、政府之间合作,通过“联合经营、飞地抱团、成本价回购、代建代管”等多种举措实现多重优势叠加,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发展。
一是“集体+国有”联动发展。为突破集体经济发展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局限性,积极搭建区级发展平台,探索与国企的战略合作,通过投资入股、联合经营实现优势互补。如颛桥镇黄二村联合区国有资产公司、镇集体公司与龙湖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对黄二村121亩土地上4万平方米厂房进行改造,发展高端智造产业,村集体租金收入翻了一番并新增年底投资分红。
二是“集体+民营”联手发展。围绕集体资源如何利益最大化,闵行区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如虹桥镇新桥村,采用“代建代管”模式,以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香港利丰集团开展合作。利丰集团对原厂房进行改扩建,建成商务楼宇8万多平方米,村集体租金每3年递增5%。
三是“集体+政府”联袂发展。虹桥镇悦虹人才公寓,镇村集体总投入约4亿元,建设可租房源757套,经镇审定的人才租赁房屋后政府给予每套每月2000元补贴。
四是多元创新发展。为推动集体经济由物业出租为主向物业服务、资产参股等多元发展并进,闵行区在七宝镇探索发展物业服务经济,成立镇集体心怡物业管理公司,负责水清年华、臻景苑等村民小区的物业管理,在增加村民就地就业收入的同时,实现集体收入 280 万元/年。
二、试点“产业+”新模式,盘活闲置农房
借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闵行区积极探索由集体牵头借助国企及社会力量,通过统一收储、装修、招租与管理,推动闲置农房由出租为主向人才公寓、乡村养老、物业服务、农文旅融合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转变。
一是聚焦人才公寓,打造乡村版城市建设者之家。如华漕镇鹫山村引入区属国企闵房集团与社会第三方,合作成立主营租赁业务的公司,对闲置农房统一收储、改造、招租与管理,形成“代理经租”新模式,并以此为样板在全镇范围内推广。不仅构建“村—企—民”共赢模式,又降低村级治理成本,每栋农房租金由8、9万元增加到12万元,农民租金增收30%。
二是聚焦乡村养老,打造互助式长者照护之家。针对乡村老龄化趋势及空巢化现象,利用农房引入互助式长者照护之家,让本地老人既实现家门口养老,又享受专业化服务。如浦江镇东风村引入“浦江春天”为老服务中心,开展连片式收储与专业化改造。“浦江春天”以每年近100万元的价格租赁6 栋农房,通过适老化改造,配备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安装电梯、消防报警、监控等设施,开通医保,提供长者照护、日间照料、社区食堂、睦邻点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对本村退休的老人实施价格优惠,形成以东风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的农村养老“ 生活圈”。
三是聚焦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休闲游之路。一些村级组织挖掘自身农文旅资源,借助社会企业运营管理,盘活闲置农房并发展配套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增加集体收入。如浦江镇革新村,通过镇属古镇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对村内47幢闲置农房统一改造运营,打造集“民宿、餐饮、文创”为一体的“悦·乡居”品牌民宿。同时引入营地团建、马场竞技、直升机游览、科普教育等项目,串联周边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采摘体验,形成农文旅体验路线,农户年租金收入7万元,村集体年增收 180 万元。
四是聚焦物业服务,打造集体新增长之途。闵行区深入挖掘农房的经济价值,发展物业服务经济,形成农房“回租管理”新模式。如梅陇镇永联村设立党组织领办的村集体物业公司,以每月42元/平方米的价格对全村闲置农房进行统一租赁和装修改造,一部分回租房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司法调解室、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小菜场、洗衣房、热水房、便民理发店等为民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收取管理服务费,村集体年增收 200 万元。另一部分农房增设厨房、卫浴、安防、智能门锁等设施,以每月80~9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统一对外出租,采取负面清单、管理公约、考核奖励等举措规范农房出租管理,形成村民、租户、村集体三方共赢的格局。
三、实践“制度+”新机制,规范集体经济发展
为深化巩固集体资产监管专项整治行动成效,促进集体高质量发展,闵行区坚持“做大”与“管好”并举,构建完备监管体系,确保集体资产增值保值。
一是权责厘定,监管提效。在现有15份22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闵行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健全区镇村三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完善权责利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监管质效。
二是数字赋能,管服并举。制定出台有关信息化监管的指导意见,探索“申农码”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场景应用。借助“1+11+1”区镇业务联网共治系统,对全区集体物业通过“申农码”系统动态监管,及时预警安全隐患、低出租率与低租金收缴率等异常情况,强力督办,破解线下管服局限。
三是突破创新,改革发展。一方面,在全市开展集体资产由村委会转移登记至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试点。经市级农业农村、税务等部门审核,协同区税务局等,建立集体资产转移登记“白名单”制度。“白名单”里的集体资产凭税务部门的免税证明,由不动产登记中心按照账面净值划转到合作社名下,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联合区市场局、区税务局,探索由村级组织将停产停业的“僵尸”企业名单报街镇审核、区农业农村委复核后,经区市场监管局审定,提供股东证明等材料后办理注销登记。突破了原由提供法人证明现改为提供股东证明的规定,推进“僵尸”企业注销,释放盘活闲置集体资产。现已注销10家“僵尸”企业。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农村经营管理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