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5-08-21 15:49:40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周 俊 字号:【

  近年来,浙江省江山市通过创新资源整合、市场化运营和制度赋能,探索出一条以集体经济带动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

  一、实践路径

  (一)资源整合:以“飞地经济”破解资源分散困局。针对山区村“有资源无区位、有资产无效益”的困境,创新“飞地抱团”模式,构建跨区域资源联动机制。一是跨村联营提效率。打破行政村界限,由乡镇统筹成立“片区联合体”,整合土地、资金等要素。例如,组织78个村联建“红色物业”经济园,集中资金打造标准化厂房,通过租赁实现年均增收超5万元/村;推动50个薄弱村与柯桥区共建“消薄飞地”物业项目,每年每村稳定增收6万元。二是与国企合作开发标准厂房,按股分配收益。如2024年江山市统筹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资金2000万元,支持30个村抱团发展蛋鸡养殖产业,村均分红超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5%。三是存量盘活增效益。通过租赁、改造等方式激活闲置资产。碗窑乡凤凰村将废弃花炮厂改建为来料加工园,年租金收入22万元;峡口镇17个村入股国有公司建设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每村年增租金收入10万元。

  (二)市场驱动:以“兴村公司”构建现代经营体系。以“兴村公司”为载体,推动集体经济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一是混合所有制激活经营活力。村集体控股成立兴村公司,整合土地、农房等资源,引入职业经理人和现代企业制度。例如,大陈乡6个村联合成立兴村公司,聚焦物业服务、集镇管理等业务,2024年实施项目22个,营收超1000万元,带动120余名村民就业。二是全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兴村公司主导“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石门镇清漾村以辣酱产业为核心,联合“乡立方”公司打造“共富工坊”,采用“订单农业+品牌营销”模式,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种植辣椒、萝卜,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户均增收3.5万元。三是多元化业务拓展增收渠道。探索物业租赁、旅游开发等新业态。如廿八都镇浮盖山村以山水资源入股景区开发,年分红及土地承包收入达20余万元。

  (三)人才赋能:以“头雁工程”破解乡村空心化。江山市通过“引育结合、柔性用才”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一是头雁引领强带动。选拔返乡创业者、退伍军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推行“绩效分红”激励。四都镇埠头村聘请农业经理人指导大棚种植,流转土地200亩,实现租金收入22万元。二是订单培训提技能。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合作开设“乡村振兴专班”,定制化培养电商运营、合作社管理等人才。2024年累计培训“新农人”800余名,孵化农产品直播团队12支,带动线上销售额增长40%。三是柔性引智促创新。试点“周末工程师”模式,吸引城市科研人员参与乡村规划。如峡口镇同桥村邀请浙江大学团队设计粮食烘干中心,年增集体收益15万元;双塔街道引入设计师团队改造古村落,发展民宿经济,户均年租金收入提高2万元。

  (四)制度创新:以数字化赋能资产长效管理。江山市通过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破解集体资产监管难题。一是“三资”监管透明化。全域接入“浙农经管”数字化平台,实现资产登记、合同管理、财务公开线上化。截至2024年底,系统录入集体资产1.8万个、资源1.6万宗、合同1.1万份,资产流失风险下降90%。二是产权交易市场化。搭建“农村产权数智交易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土地经营权、闲置农房等资源云端交易。例如,长台镇通过平台拍卖集体山林经营权,成交价较传统模式提高60%。三是政策协同系统化。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政策形成合力。每年安排5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支持集体经济项目,优先落实“一村二楼”政策解决办公与经营用地矛盾。

  (五)产业融合:以“特色集群”推动价值链升级。江山市依托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百村“共富产业园”,引导村集体入股小微企业园。如江东化工园区搬迁后,48个村联合开发标准化厂房,年租金收入超500万元。二是农旅深度融合。借势“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发展“农业+文旅+康养”业态。甘八都镇浮盖山村开发峡谷漂流、非遗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石门镇清漾村挖掘毛氏文化,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带动周边民宿增收30%。三是绿色经济增效。推广“光伏+生态”模式,73个村抱团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年收益超400万元;新塘边镇毛村山头村利用荒山建设光伏电站,年增收17万元,同步实现荒山复绿与碳减排。

  二、经验启示

  系统性协同是发展基石。实践表明,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资源整合、市场驱动、人才赋能、制度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多维协同。资源整合需突破行政边界,如“飞地经济”通过跨区域联动实现资源互补;市场驱动需依托现代企业制度,如兴村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提升运营效率;人才赋能需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如“头雁工程”与柔性引智结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需摒弃单一化路径,通过政策、市场、技术、人才的协同共振,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政策与市场的动态平衡。发展应当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营之间实现有效平衡。政策设计需以“赋能”而非“替代”市场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如“三资”数字化监管)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避免过度行政干预,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数字化赋能的治理升级。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治理模式的革新。江山市通过省级“浙农经管”数字化系统实现资产透明化,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产权交易信任机制,其核心在于以数据驱动决策、以技术规范流程。集体经济需将数字化融入组织架构与运营体系,例如建立动态风险预警模型、构建资源供需匹配算法,从而提升管理效率与抗风险能力,为长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的共生机制。通过引入文创团队、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本,激活了非遗工坊、生态农业等业态,同时以股份合作制保障村民收益权。例如,大桥镇陈家村“村民持股+文创运营”模式,既吸引外部创新要素,又强化内部主体地位。集体经济需构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享平台,通过“资源入股”“技术参股”等方式链接社会资本,同时以契约化分配机制(如“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确保农民权益,形成“外部赋能+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

  生态价值转化的发展范式。“光伏+生态”“农旅融合”等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增值。例如,新塘边镇毛村山头村光伏项目在荒山复绿的同时创造收益,浮盖山村通过生态旅游激活山水资源。集体经济需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碳汇交易、生态补偿),将生态优势嵌入产业链设计,推动绿色经济从“成本负担”转向“收益来源”。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