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矛盾纠纷多元解纷机制建设难题,通过抓品牌、抓源头、抓信息、抓重点、抓联动、抓实绩、抓长效等7项措施,健全完善衔接、调处、预警、排查、化解、考核、保障等7项机制,全链条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和极端个人事件的发生,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辖区面积4907平方公里,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2个民族,常住人口88.5万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征地拆迁、房产物业、金融借贷等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征,基层司法和调解组织工作难度增加、压力越来越大。为有效化解乡村治理难题,凉州区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七抓”并举,健全“七项”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全面落实诉调、访调、援调联动机制,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解纷机制。2021年以来,全区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074起,成功化解4975起,调处率达100%。
抓品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衔接机制。“有矛盾去综治中心‘老王说理室’找老王。”这是凉州区农民群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语。“老王说理室”自2022年4月设立以来,累计调处各类疑难复杂纠纷164 起,协议金额300多万元,探索出司法与信访部门加强矛盾纠纷衔接,运用人民调解方式化解信访积案的新路径。2021年以来,凉州区积极探索推行“马有信调解工作室”建设模式,加快推进个人调解室建设,打造了一批“小而精”“叫得响”调解品牌。截至目前,凉州区共建成“老王说理室”“霞姐调解室”“罗文明调解室”“赵国红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品牌调解室28个。
抓源头,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运行机制。凉州区加强各级党政组织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党政统抓、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主动创稳工作新格局。严格落实属地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调解谁落实”的工作原则,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全覆盖、无疏漏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运行机制。
抓信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按照“预防在先、警示在前”的原则,凉州区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进一步完善纠纷信息报送制度。实行“零报告”制度,有矛盾报矛盾、无矛盾报苗头、无苗头报平安,全天候24小时掌握社情民意。对重大矛盾纠纷随发随报,及时续报,杜绝迟报、漏报、瞒报。对发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问题,做到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完善集信息收集、输送、处理为一体的调解舆情研判化解机制,及时梳理研究矛盾纠纷的特点、规律、成因和预防措施,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动态及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预见性和高效性。
抓重点,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凉州区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坚持条块排查、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及重点排查相结合,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会战,进行滚动式、拉网式排查,逐一“过筛子”,确保排查全覆盖、无死角。对摸排出的矛盾纠纷,逐一落实责任人和化解措施,因案施策、因人施策、靶向调处,采取挂牌督办、领导包案、集中交办等措施,实现对各类矛盾隐患的动态掌握、有效预警、及时化解,切实将各类重点、难点问题依法妥善化解在当地、解决在基层。
抓联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解纷机制。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综治中心落实“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多元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联动机制和研判机制。“老王说理室”与劳动和社会保障调解室、交通及安全生产调解室、城乡建设和自然资源调解室、农业农村及金融调解室,以及凉州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全面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律师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等多元调解机制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一体“大调解”平台,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解决”,方便群众就近表达诉求、化解纠纷,让群众“一处跑、跑一次”。
抓实绩,健全矛盾纠纷考核评价机制。凉州区建立调解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制定律师参与化解及代理涉诉信访案件机制,实行区级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严格落实“个案补贴”制度,按照“调解成功、协议履行、一案一补”和“谁调解、补助谁”的原则,每季度集中开展一次案卷评查,并根据评查情况对村(居)调解员落实“个案补贴”。严格矛盾纠纷受理、调解、履行、回访工作程序,对已经调解成功的纠纷,及时跟踪回访;对调解不成功的矛盾纠纷,采取多种方式跟踪联系,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和法治宣传等方式妥善处置,避免矛盾纠纷的反弹。
抓长效,健全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凉州区注重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共建立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564个,其中镇(街道)、村(居)级调委会527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37个,共有人民调解员3816人,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遍布城乡、覆盖全域的调解组织网络体系。配合市、区人民法院分别组建诉前调解中心,全面建成区、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受理、办理、指引、咨询“一站式”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公开法律顾问的信息、驻点时间和联系方式,群众可通过电话预约等方式向法律顾问寻求帮助,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组建区级调解员队伍,建立调解人才专家库。加强业务培训,每年选派优秀人民调解员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每月不定期对镇(街道)调委会主任进行2次以上集中培训。同时,按照分级培训原则,由镇(街道)调委会通过以会代训、以案释法、案例评析等形式,对村(居)调解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村(居)调解员调处化解纠纷的能力水平。
(本文系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