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5-08-21 15:45:15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原志听 字号:【

  2025年春节,我利用假期返回家乡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九甲村调研。

  九甲村面临突出的“五化”问题

  九甲村地处晋南地区与平原结合处,是典型的山村,距阳城县城18公里,耕地面积2798亩,林地面积4800亩;户籍人口338户683人,分16个自然庄,12个村民组。务农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谷子以及连翘、核桃等中药材。

  九甲村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五化”。一是人口老龄化。2024年全村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310人,占全村户籍人口的45%。排除外出打工的,常住人口几乎全部是老人。村委会最年轻的干部45周岁,大部分是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村干部“无人接班”的难题比较突出。二是农村空心化。九甲村夏天居住人口较多,有100人左右,冬天常住人口只有40余人。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因工作、子女教育等原因在县城安家,一些老年人在几年前也已搬入政府在县城或镇里提供的共有产权房,将农村的宅基地转让给了村集体。村民候鸟式生活特征比较明显,每年在春种秋收的农忙时节回村暂住几天,夏天回村避暑暂住1~2个月,其他时间都在城里生活居住。三是土地荒芜化。全村2798亩耕地中,流转给村集体组织经营的约100亩土地,主要种植中药、核桃、牡丹等。小农户种植面积最多的也只有4~5亩,许多小农户仅种植1亩地,且主要种植蔬菜、玉米等。四是财政紧缩化。九甲村于2020年实施村干部坐班制,上下班需打卡,若当天干部有外出下地干活,一天工资为70元,若一天只在办公室坐班工资只有40元。为发展本村的旅游产业,2020年村委会决定对村里的汤帝庙进行维修,但只争取到了5万元的支持,远低于项目的资金需求。工程干干停停,最后村委会通过发动村民自发捐款筹到尾款,历时4年完工。五是集体空壳化。村里投资70万元兴办养牛场,现养牛28头,年收入5万元左右;投资光伏电站3座;发展红苗谷产业,年均收购谷子5万余斤。总的来看,村集体收入来源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四类收入

  (一)外出务工收入。近年来,九甲村中青年群体几乎全部外出务工,打工区域主要集中在县城。他们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较低,职业技能相对单一,主要从事快递、餐饮、出租司机、装修、煤矿等行业,年均收入普遍在4万~5万元之间。外出工作并不稳定,就业灵活性特征突出。据了解,一份工作少则干几个月,多则2~3年,极少部分会长期从事一份固定工作。只有少部分受过大学教育的在郑州、开封等临近二三线城市找到固定工作,收入相对较高。虽然户口并未迁出,但这部分群体已经很少回村,大部分已在当地城市成家立业。

  (二)上山采药收入。上山采药是九甲村老年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山上盛产一种叫“连翘”的中草药,每逢夏季7~9月村民早出晚归上山采药,村民一年靠采药最高收入有1万元左右。由于老人缺乏其他收入来源,即使连翘价格大幅下跌也不会放弃上山采药,甚至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下行,出现了一些在外打工的青年开着轿车返乡上山采药的现象。上山采药确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采药收入不稳定。受季节、天气、草药市场价格变动等因素影响,中药材收入波动较大。二是存在一定的“公地悲剧”问题。山上的中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品,一些农户为了采到更多的中药,在连翘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采摘,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存在盲目竞争的现象。一些农户改种粮为种药,随着产量的增加,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最终导致中药材产业收益下降。

  (三)农村公益性岗位。九甲村农村公益性岗位补贴金额为每人每年8000元,2024年全村共6个名额,由符合条件的困难农户自愿报名,通过抽签的形式确定最终名额。平时并无固定工作,具体工作由村委会临时通知,主要有森林防火、道路打扫、村集体农活等。农民反映,公益性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不定期特征明显,对村民造成一定不便:一是部分岗位设置脱离实际需求。如过度设置保洁、巡逻等简单岗位,且无明确绩效考核标准,部分人员消极怠工,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虚岗养闲人”。二是岗位多为低技能类型。从业者无法积累人力资本,难以提升就业竞争力,退出后仍面临就业困难,农村公益性岗位只能短期缓解困难群体的生计压力。

  (四)土地流转租金。土地流转租金和征地补偿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中的占比较低。农户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经营的租金在100~500元之间。若土地肥力较高,流转费最高也只有500元/亩,大部分土地流转费都在每亩100~200元之间。九甲村大部分土地流转主要介于农户与农户之间,流转对象主要为亲戚或邻居,基于口头承诺,并无正式流转合同,不少未收取租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土地也难以流转出去。主要原因为农村种植户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务农能力不足,只在离家近或者土壤肥力较好的土地上耕作,不少懂农活的老年人被子女接到城区养老,不再种地,导致土地撂荒。

  乡村振兴要盘活资源、搞好产业、创造就业机会,留住本乡本土年轻人。九甲村属于典型的搬迁撤并类乡村,长期来看,村庄消失在所难免。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需积极探索如何在变迁中寻找机遇,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好村集体领头作用,为类似村庄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一是盘活土地资源,夯实农业基础。破解土地撂荒难题,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为后续产业规模化奠定基础。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专门开展撂荒地资源利用工作,划定连片撂荒区域,引导农民以荒地入股,由合作社对撂荒地进行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改造,配套小型农机具适配补贴,提升机械化耕作效率。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激活经营主体。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乡村产业体系,通过主体培育与模式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引进新型主体,村集体流转荒芜土地,整治后优先引入农业企业、返乡创业团队、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接经营,收益按比例返还农户。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村集体基于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培育适合本村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建立村企合作示范项目,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标准化基地,企业负责品种、技术和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农户按标准种植,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链条。

  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市场链路。破解“卖难”问题,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实现从“产得出”向“卖得好”跨越。发展农村电商,配备直播设备与产品展厅,培训“农民网红”开展抖音、快手等常态化直播带货。积极寻求本地市场,与县城商超、学校食堂等签订直供协议。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