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国风雪遇上热带暖阳——基于“候鸟经济”探索黎乡振兴发展路径
时间:2025-08-21 15:44:16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丁少天 字号:【

  每年十月,当第一场雪落在松花江畔,一群“银发候鸟”便开始整理行囊,跨越三千公里山河,奔赴海南岛中部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他们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爽朗笑声,在这片年平均气温20.7℃~24.5℃的热带土地上,寻找着冬日里的春暖花开。

  保亭,这个曾经静谧的黎苗之乡,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七仙岭的晨雾中开始飘荡东北口音的问候,农贸市场的热带水果旁摆上了酸菜饺子,温泉池里交织着东北二人转与黎族民歌的旋律。这场持续半年的“人口迁徙”,不仅改写着地域文化图谱,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春节,我去海南保亭探望外祖父母,他们也是“银发候鸟”中的一员,每年十月从东北飞去海南,次年四月再回东北。在海南保亭过年期间,通过与朋友沟通交谈、实地走访观察和亲身感受经历,我总结了这一现象给保亭带来的积极影响:一是促进了“房产经济”的发展,东北人季节性租赁推动本地住房租金上涨。据了解,一套两居室月租金从2018年的1200元升至2023年的2500元,2024年一套一居室半年租金价格在9000元~15000元不等,部分当地居民通过改建自建房实现年增收2万至5万元。二是促进了“舌尖经济”的发展,东北食客助力推广保亭本地特色水果。保亭特色水果红毛丹已纳入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计划,2024年产值超5.5亿元,据了解,东北人对红毛丹等热带水果需求旺盛,通过“口口相传”,助力红毛丹走出海南、走向全国。除红毛丹外,新鲜椰子、燕窝果、芒果、山竹、菠萝蜜等水果也深受东北人追捧喜爱,菜市场、早市等地都能看到东北人买水果的身影。三是促进了“物业经济”的发展,东北人为本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选择。随着“银发候鸟”的到来,物业服务需求上涨,随之产生了“物业管家”“民宿管家”等新兴职业,为保亭本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一位东北老奶奶向我介绍说:“小区有管家,就是保亭本地的,我们年纪大了,来这里之后,需要换煤气罐交水电费,有的时候需要取快递,都可以联系小管家,他们都很热心帮忙。”四是促进了“副业经济”的发展,东北游客带动本地居民增收。保亭县无高铁站,从三亚凤凰机场出发约有80公里车程,从海口美兰机场出发则可以乘坐高铁抵达陵水站后打车前往(约有70公里车程),这70~80公里车程成为保亭人民冬季主要副业收入之一。据了解,保亭本地人通过网约车、顺风车搭载游客的方式可以实现每天增收300~500元。一位本地朋友介绍,“我和几位朋友共同经营了一家销售椰子油手工皂的工坊,去年分红合计18万元,过年这段时间,工坊不忙,我就出来开顺风车,往返陵水一趟可以赚200元左右,如果是往返三亚或者海口机场赚的会更多些,这段时间游客很多,不愁生意。”

  “候鸟经济”为保亭县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本地居民收入渠道单一。本地农户仅能通过卖蔬菜水果等简单方式或提供顺风车、跑腿等低端服务获取有限收入,因缺乏旅游管理、电商运营等专业培训,难以承接高附加值岗位,由于缺乏先进经营管理经验而无法将“候鸟经济”带来的机遇转变为实际产业价值。二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存在短板。保亭县无高铁站,主要依赖公路运输,冬季旺季常出现交通拥堵,并且可能会因交通不便利这一因素,失去部分客源;保亭县仅有一家二甲医院,医疗资源有限,前往保亭县过冬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比较迫切。三是季节性经济波动风险大。本地居民收入增长过度依赖冬季客流,夏季旅游资源闲置,部分民宿空置率高达80%。

  如何把握机遇,以“候鸟经济”为切入口破局,促进黎乡振兴,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与人才培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创设“候鸟经济”创业基金等方式,鼓励东北移民在保亭创业或利用丰富经验带领本地居民共同谋划乡村振兴新模式,比如可以在保亭县景区开设“雪乡酒舍”,将东北酒文化与黎族山兰酒相结合,开拓新业态。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培训计划,联合职业院校开设“旅游服务”“电商运营”培训班,进行系统专业培训,为本地居民技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方面优化高铁线路设置,争取在海南环岛高铁西线增设保亭站;另一方面强化医疗资源保障,可以与海南省内三甲医院合作建立远程诊疗中心,为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同时通过远程培训、线上学习交流等方式提升本地医护人员专项技能;加大力度实施“候鸟人才”计划,为具备医疗专业背景的东北移民提供兼职岗位,组织东北退休医生为同乡居民开展义诊活动或驻点服务。

  三是打造四季产品线。一方面借鉴东北“冰雪节”经验,策划“保亭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清明采茶、夏至雨林探秘、冬至温泉养生,让“半年经济”升级为“四季歌”,平衡淡旺季客流、让“候鸟长驻”;另一方面借助东北客群资源,搭建“保亭-东北直采平台”,将保亭夏季特色水果蔬菜等通过冷链运输48小时内直达东北社区。

  保亭与东北群体的“双向奔赴”,诠释了人口流动与县域发展的共生逻辑,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温暖邂逅,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新篇章。当七仙岭的晨雾再次升起,保亭正站在历史性跨越的门槛上。这里不应只是东北人避寒的驿站,而应成为文化共生的试验田、城乡融合的样板间。

  当北国风雪遇上热带暖阳,保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