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航空港区,伴随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整村安置、集中上楼”的典型特征。2025年春节返乡,在2024年调研家乡农民工就近务工情况的基础上,由点及面,进一步了解“上楼”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总体看,村民生活更加富足、保障更加完善、思想更加开放,但也在务工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幸福等方面存在一些忧虑,保障“上楼”农民能够安居乐业任重道远。
一、“上楼”农民有“三喜”
喜农民生活更富足。近年来,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相继入驻,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区,释放出大量就业岗位可供乡亲们务工选择。特别是零工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就地就近务工机会。快递公司包装员、检验员、建筑工人、网约车司机等就业岗位,薪酬结算方式相对灵活,既方便上下班通勤,又不耽误务农活和照顾家庭,吸引不少村民。通过走访获悉,每户至少一个劳动力参与就近务工就业,月收入5000元左右,一年增收5万~8万元,与前几年相比翻了一番,远高于纯务农收入,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几位受访乡亲们表示:“出去(务工)转一圈,哪里都还不如在咱们这儿呢。”
喜农民保障更完善。在医疗方面,近年来家乡医疗保障越来越好,三级诊疗体系完备,城乡居民医保普及度高,以前“小病不治、大病久拖”的情况明显改善。在教育方面,社区周围幼小初高和职业教育齐全,舞蹈、乐器、书法等兴趣培训需求在港区范围内都能得到满足。在基础设施方面,天然气、自来水、供暖等生活设施也都完备齐全。在就业服务方面,针对居家妇女群体,社区定期组织免费糕点烹饪、手工艺品编织等技能培训。跟社区几位60来岁妇女群体交流,通过编制手工艺品再由社区对接出售,可居家每月增收1800~2200元,改善了以前空有闲暇却无赚钱路子的窘境。
喜农民思想更开放。通过走访交流,明显感觉乡亲们对新鲜事物加快接受,消费意愿逐步显现,生活更加现代,既享受城市便利,又保留乡土情结。日常休闲活动广场舞、抖音快手拍摄等较为普遍,通过互联网与社会互融互通。相较以往只有赶集的单一购物模式,春节期间到港区、郑州市区大型超市购物逛街,在商超影院看贺岁电影的越来越普遍。随着交通更加便利,选择带亲友到开封、洛阳等文创景点旅游过年也成为时尚。
二、“上楼”农民有“三忧”
忧务工收入难持续。部分乡亲认为虽然从村落的独居院落搬入了现代化的高楼社区,但自身农民身份却未改变。之前很多农副产品可以自给自足,现在只能靠购买获得,大大增加开支压力。家乡产业聚集区劳动力密集型工作岗位较多,虽然当前依靠务工吃喝不愁,但很多企业不招收年龄在55岁以上的人员,导致超龄失业后将丧失收入来源。部分家庭需要背负子女城市买房的巨大压力,家庭负担较重,对务工需求度高。
忧生活方式难适应。安置房公摊面积普遍较大,实用空间被严重挤压,120平方米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只有85平方米,部分乡亲们反映很多有感情的老物件没有空间安置。因居住小区离自家农田较远,带来了诸多不便,有时早出晚归,中午只能在农田附近吃饭休息,增加了额外农忙时长。此外电梯高峰期拥挤、采光不好、房型设计不合理、串门走动不方便等也成为乡亲们集中反映的问题。
忧家庭幸福难以稳定。部分乡亲反映,家乡年轻一代离婚情况明显增多,原因主要是随着社会思想变化和经济独立,夫妻双方都更加注重自身感受,缺少包容。留在家乡的乡亲们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一些拿到拆迁补偿款后出现“暴发户”心态,花钱没有规划,赌博买豪车等,很快将家底“败”光,生活难以为继。行政区划调整到郑州航空港区后,附近高中录取分数线比所属中牟县时提高近30分,50%的升学率导致一些孩子上不了高中,只能读技校,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焦虑。
三、“上楼”农民有“四盼”
盼拆迁补偿政策透明化。乡亲们普遍希望政府对安置小区地址选择、建设进度、交付日期等信息能够及时公开,做到透明化、有规划、可追踪。
盼产业布局更加多元化。外出求学、大城市就业的年轻群体普遍反映,希望家乡产业布局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引进高精特尖类企业和综合类企业,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的就业需求,使老家回得去、留得下。
盼服务设施更加均衡化。孩子父母、老年群体反映,希望能够改善社区附近交通条件,增加绿化、公园、商场、养老等公共设施。
盼社区治理更具人情味。社区老党支部书记、老村主任谈到当前的社区治理,认为从村庄搬进社区后,治理理念需要革新,应加强柔性治理,聚焦村民热点诉求,用心给予解决。同时,要注意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的消费观、生活观、婚恋观,促进家庭和睦。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