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流转价格机制 规范流转行为
时间:2025-08-21 15:47:32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赵淑莉 宋文洋 谢丽静 字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通过发布流转价格指数、实物计租等方式,推动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确定合理的经营权流转价格,可以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流转健康发展,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近年来,山东省武城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指导工作机制,规范流转行为,实现促进农村资源配置优化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双赢,取得显著成效。

  一、 主要做法

  (一)搭建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2014年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坚持公益性质,立足产权流转和产权融资两大服务模块,免费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发布、组织交易等服务,对产权交易行为进行鉴证,同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形成了集流转申报、登记、鉴证、调解、仲裁以及日常监管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在8个镇街设立交易服务站,村级设服务点,构建起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明确县镇村三级职能分工和定位,实现全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全覆盖。目前,已完成农村产权交易1414宗,涉及土地面积14.66万亩,合同金额8.17亿元。

  开发农村产权信息管理平台。将8万多户农户、72万亩家庭承包土地确权信息以及集体成员信息、资产资源、股权量化、收益分红等产权要素纳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管理平台,实现农村产权管理信息化、流转规范化和监督制度化。2021年为了提升农村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解决农民流转土地信息渠道不畅、方式单一、流转范围小等问题,开发“掌上农经”手机软件,实现信息发布、在线流转、网签备案和抵(质)押登记、在线招投标等功能,创新“互联网+云签约”服务模式,实现全过程在线土地流转和抵押贷款,让群众“少跑腿” 数据“多跑路”。截至目前,已规范流转土地3.13万亩。

  (二)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评估体系

  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应根据土地产值和种植成本,占种植收益的合理比值确定。为科学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价格,以当地种植粮食作物年度收益为参考,综合调研普通农户种植和规模经营主体种植收益现状,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最低保护价及指导价格。

  科学选择样本,以实事求是的数据作为制定价格参考。以乡镇为单位开展调查,取样数据覆盖乡镇范围内不同位置、不同地质、不同种植人群,确保调查数据科学全面。在每个乡镇有机选择5个村(分布在南北东西中五个方位),每村随机选取普通农户和种植大户调查(各5户),每个调查户调查内容包括种植小麦和玉米全年种植产量,种子、肥料、农药、灌溉、雇用机械等种植成本(不包括自家人工成本),以及农户对土地流转费用占种植收益比例的合理预期。通过调查数据测算每户每亩土地年度收益。

  每亩土地年度收益=每亩土地小麦产量×调查日小麦市场价格+每亩土地玉米产量×调查日玉米市场价格-每亩土地种植成本总额。

  每个乡镇所有调查户每亩土地年度收益总额除以调查户数即为该乡镇每亩土地年度收益平均值。

  设定底线价格,以基准价作为土地流转的最低保护价。经调查80%以上的农户认为土地流转费用占种植收益的70%较为合理,即确定每乡镇每亩土地年度收益平均值70%的权重作为该乡镇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作为土地流转价格底线,可以确保农户在土地流转中可获得合理收益,避免因市场波动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低价流转现象,也可以有效遏制恶意压价、无序竞争等行为,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同时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明确的收益预期,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设置指导价格,以合理价格区间作为土地流转的参考价格。每乡镇最低保护价与调查样本中的最高每亩土地年度收益之间的区间即为指导价。指导价格为一个合理价格区间,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价格参考,双方在综合考虑土地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用途、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前提下,协商议价或公开竞价确定最终土地流转价格,既尊重市场规律又价格合理。合理指导价可以避免因流转价格偏高经营方无收益跑路,流转价格偏低又损害农户收益,确保土地流转稳定持续,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构建起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机制

  定期发布土地流转指导价格。自2015年起,每3年开展一次种植收益调查,测算合理流转价格区间,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土地生产条件的改进、土地的规模化程度、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定期调整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参考,增强了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

  加强土地流转合同备案防范价格风险。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免费为交易双方提供规范合同范本,流转合同实行县镇备案,加强对合同成交价款、价格上浮约定、土地用途、违约责任、纠纷处理等内容进行审核,鼓励以粮食作物数量或折算货币作为计价方式,防范因粮食价格波动引发的土地流转纠纷风险。及时发现土地流转风险隐患,防止土地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加强对“非农化”“非粮化”监管,在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大厅显示屏,滚动播放已成交土地流转的数量和价格,以公开透明防范价格风险。

  二、取得成效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了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保障了农民权益,减少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促进了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全县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到34.94万亩。

  承包地流转更加规范有序。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有效遏制了土地流转中的随意压价、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等不合理行为,既尊重了市场规律又加强政府部门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流转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农民权益得到更加有效保障。通过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农民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土地流转信息,在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确定公平的交易价格,保障了农户土地流转的自主权,获得合理的土地流转收益。

  实现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分散地块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有效结合,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武城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