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提出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一系列具有鲜明问题导向和现实指向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着眼于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更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稳步前行具有深远意义。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多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从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正确观念,到明确整治重点,开展专项治理,政策逐步细化、深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不断结合实际创新探索,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变陈规陋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坚持常抓不懈。
疏堵结合促新风。在整治农村不良风气的过程中,“堵”与“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完善约束性规范,彰显“堵”的力度。通过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法规,明确告诉村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红白喜事等应该怎么操作、不该做什么。比如在红白喜事方面,明确规定宴席标准、参与人数、礼金上限等,让操作有章可循。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依规依约严肃处理,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要强化倡导性标准,展现“疏”的智慧。通过树立正面典型、推广先进经验,鼓励农民崇尚节俭、注重情感交流,弘扬孝道文化。大力推广“文明积分”等做法,发挥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正向引导,对文明行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不断丰富形式和载体,引导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标本兼治倡新风。破除陈规陋习,既要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一方面,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强力抓手。县、镇、村齐抓共管、专抓专管,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县级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督查指导,指导镇村有序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督促婚庆、殡葬等机构规范服务行为,及时纠正不正之风。镇村要入户宣传、引导到位。充分发挥村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作用,把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另一方面,丰富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落地生根,让村民休闲健身有去处、文娱活动有场地。同时,以农民群众需要为导向,广泛开展村歌、村跑、村BA等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实事求是润新风。要平衡好尊重当地习俗与革除陋习的关系,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与“形象工程”,杜绝“一刀切”“齐步走”的简单粗暴做法,不设定脱离实际的治理目标与要求,不给基层和农民群众增添负担。充分尊重民族和区域风俗习惯,从农民群众易于接受、便于实施、能够见效的问题入手,秉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常抓不懈,确保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契合农民所想所需所盼。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注重评估反馈,及时调整策略,确保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真正做到以德润人心,让文明新风在农村大地融融吹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