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番茄种出了亿元村——基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郄村的调研观察
时间:2025-08-21 15:45:51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康晨远 韩 娟 字号:【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的郄村,以番茄为主导产业,2020年获评“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1年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2022年再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至今保持年产值亿元以上高位发展态势。今年,笔者借春节返乡契机走进郄村,走访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和村民,探寻这个亿元村的发展轨迹。

  一、做法成效

  郄村位于贾宋镇北部,共有1100户3800人,其中党员93人,有耕地4600亩、林地十几亩,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04年以来,郄村大力发展番茄产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至今共有大棚1700个,占地3000多亩;番茄年产量约3万吨,2024年产值达1.31亿元;全村人均收入3.5万元,高于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9元)42.46%。通过调研了解,郄村从贫困村到亿元村的蝶变,与村“两委”班子和三多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三多合作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夯实组织建设,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将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带富能力突出的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在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党建+产业”模式,党组织引领创办农民合作社,党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例如,为提高村民收入,郄村村党支部提出产业兴村计划,并组团赴山东寿光等地考察、请教专家。经全体村民共同商讨,最终定下“春秋季种植番茄(第一季为3月种,6月收;第二季为7月种,10月收)、冬季种一茬菠菜”的发展路子。同时,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三多合作社,并依托该合作社建立技术交流服务群。技术人员定期在群里发布番茄种植的关键节点和技术要点,帮助不少村民成为番茄种植的行家里手。

  (二)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绿色标准化生产

  郄村番茄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离不开三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目前,共有700名村民加入合作社,接受多样服务。一是供新品种。合作社与邢台市农科院合作,示范种植品种200多个,每年3月按需将番茄种苗发送到成员和村民手中。二是施有机肥。合作社带动全村将冬天的鸡粪翻晒、洒水、闷盖、发酵,制成有机肥,有效改善了土壤环境,提升了番茄的产量和质量。三是推绿色技术。推广安装昆虫诱捕器、水肥一体化等设备,实现节水、节肥、节药和绿色生产。四是强可追溯。合作社销售的每筐番茄都有“身份证”,用手机扫描农产品包装上有追溯信息的二维码,品种、产地、采摘日期等一目了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番茄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让农产品的售卖链条来源可溯、信息可查,既带动了村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又让消费者在选购农产品时有了更多知情权,舌尖上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三)拓渠道稳销路,打通助农增收“最后一公里”

  为提升全村蔬菜销售水平,2020年,村里申请资金搭建蔬菜产品集散市场,打造番茄交易平台,并充分发挥合作社信息渠道广、组织带动力强的作用,和客商联系、商谈价格,助力番茄销售。目前,郄村番茄销路畅通,直供北京、上海等城市及俄罗斯、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个村庄发展番茄产业,每年季节性用工达900人次,成为周边村的“劳务市场”,还带动了餐饮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效果突出。

  二、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要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干部“领跑”,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让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工作成效明显的村党组织书记、集体给予奖励,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推动党建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深度融合。例如,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员技术骨干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党组织推动拓展销售渠道等。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郄村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绿色标准化生产,打通产供销链条,免去村民后顾之忧。要不断提升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扶持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一批能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同时,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创新和与时俱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乡村产业,需要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格局。郄村没有满足于现有成绩,正瞄准“世界蔬菜看寿光,中国番茄看郄村”的目标,一边强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大棚;一边拓展休闲采摘、鲜菜物流配送。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注重挖掘乡村多种资源要素,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