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25-08-21 11:30:57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郭 乐 秦洪卫 字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以数字技术夯实数字农业经营体系转型根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深度融入农业领域,成为推动数字农业经营体系转型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催生多种创新农业生产模式,重塑供应链,增强市场竞争力;能够为农业经营者提供精准信息,助力科学决策;能够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经营空间。

  一是构建数字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数字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数据产权、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规则,为数字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数字农业标准体系,规范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数据采集与共享等方面的标准。设立数字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经营主体培育等。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数字农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推出基于农产品大数据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为数字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要实现4G网络的深度覆盖,更要积极推进5G网络在农村重点区域,如大型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等的布局。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电信运营商参与农村网络建设,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积极性。在农田、养殖场、果园等农业生产场所,广泛部署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以及动植物生长状况。通过建设智能灌溉、施肥、温控等自动化设备,根据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和精准环境调控,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

  三是培育数字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引进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提高运营效率。培育一批专注于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电商运营、农业智能装备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农业服务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开展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降低农业生产主体应用数字技术的门槛和成本。针对广大农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数字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智能设备使用、农业数字化管理等技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投身数字农业领域,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数字农业复合型人才,通过设立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数字农业发展储备高素质人才。

  四是加强数字农业技术创新。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加大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聚焦农业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农业人工智能算法、农业区块链应用等前沿领域,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数字农业创新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开发适合不同农业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例如,构建基于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决策的智慧种植解决方案,以及融合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效能。

  以智慧农业平台铸就数字农业经营体系“智能大脑”

  智慧农业平台作为数字农业的核心支撑,旨在打造数字农业经营体系的“智能大脑”,实现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精准化与高效化。

  强化数据采集与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整合,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编码体系,方便数据的共享与分析。构建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光照、气象等环境传感器,实时采集农田基础数据。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获取宏观农田信息,如作物生长态势、病虫害分布等,通过定期的遥感监测,及时发现农田中的异常区域。收集农业生产过程数据,如播种、施肥、灌溉、用药的时间、用量等,从生产源头积累数据。

  提升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对采集到的海量农业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预测分析,如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基于历史病虫害数据和环境因素,训练模型预测未来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提前制定防控措施。从分析结果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形成农业生产决策知识库,基于知识库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根据实时数据和分析结果,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精准的决策建议,如精准灌溉、施肥方案等。

  加强平台功能建设。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的构建,重构农业产业链、打通数据链、协调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信息支持。通过智慧农业平台远程控制灌溉系统、施肥设备、温室环境调控设备等实现自动化的农田设备控制。提供作物生长全程监控功能,农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实时查看作物生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将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数据记录在智慧农业平台上,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获取农产品的产地、种植过程、施肥用药情况、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详细信息,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搭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块,整合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等各方资源,实现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高效协同。通过平台实时掌握农产品库存、物流运输状态等信息,合理安排配送计划,降低物流成本。利用市场数据分析功能,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市场需求预测、价格走势分析等信息,帮助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生产计划,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以数字营销机制提升数字农业经营体系增收效能

  数字营销机制能够有效拓展市场边界、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塑造品牌形象、降低营销成本,在提升数字农业经营体系增收效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完善数字营销支撑体系。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农业营销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对开展数字营销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电商平台入驻费用补贴、物流费用补贴等,降低其营销成本。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数字营销的金融产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促进数字农业营销的持续发展。政府和企业应共同投资建设冷链物流中心、购置冷链运输车辆等,降低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扩大销售半径,提升农产品价值。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针对农业从业者开展数字营销技能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电商运营、社交媒体营销、直播带货、大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

  塑造农业品牌形象。以“公用品牌+地域特色产品+产业经营主体”为核心战略,强化公用品牌引领作用,凸显地域特色产品独特价值,激发产业经营主体活力,形成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深入探寻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如独特的种植历史、传统的制作工艺、特定的地域文化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品牌中,为品牌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独特且统一的品牌标识、包装和宣传资料,确保在各种数字渠道上呈现一致的品牌形象。制定严谨且规范的产品标准,确保农产品从加工到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标准化,促进区域内企业紧密合作、抱团发展,形成品牌共享、资源互通、携手拓展市场的良好发展格局。

  创新数字营销技术应用。利用微信小程序、抖音小店等新兴社交电商平台,结合社交互动功能,如分享有礼、团购、直播互动等,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和分享热情,实现快速裂变式传播与销售。借助社交媒体、行业展会、农产品直播等多样化渠道,广泛传播品牌故事和产品优势,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年龄、地域、消费习惯、购买能力等多维度信息,精准划分目标客户群体。通过VR或AR技术,让消费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环境、生长过程,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和购买意愿。根据消费者的浏览历史、购买行为等数据,通过AI算法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农产品推荐,提高销售转化率。与本地生鲜超市、便利店等线下实体合作,开展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或配送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依据不同目标群体的特点,定制个性化的营销文案、图片和视频等内容。通过电子邮件、短信、APP推送等方式,将精准的营销信息传递给目标客户。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竞争对手策略和消费者反馈,及时调整优化营销策略。

  以数字金融服务筑牢数字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屏障

  数字金融服务凭借其便捷性、高效性和创新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评估数字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提供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为数字农业经营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克服数字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的资金短缺、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筑牢其发展屏障。

  完善数字金融产品体系。针对数字农业经营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设计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对于初创期的经营主体,推出基于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等新型抵押物的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其启动资金难题,对于发展成熟期的经营主体,提供额度较高、期限灵活的项目贷款,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升级技术设备。开发与数字农业特点相适应的保险产品,如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可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给予经营主体相应赔付,降低价格风险带来的损失。气象指数保险则依据气象数据,当出现特定气象灾害时,快速启动赔付程序,帮助经营主体恢复生产。

  强化数字金融与数字农业的融合发展。以数字农业供应链为依托,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为上下游的中小微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支持。例如,核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为其上游的种植户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解决种植户资金周转问题,同时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利用农业大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数字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根据农产品生产、销售数据,提前布局金融服务,如在农产品销售旺季来临前,为经营主体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贷款。通过分析农业大数据,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个性化需求。

  强化数字金融服务条件保障。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平台,整合数字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数据、信用记录、交易信息等,形成全面、准确的信用档案,金融机构可通过该平台快速获取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提高信用评估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信贷风险。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人才培养,针对数字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培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其普及金融产品知识、信贷申请流程、风险管理等内容,提高经营主体的金融素养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数字农业与数字金融相关的交叉学科专业,培养既懂农业生产经营又熟悉数字金融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合作,通过内部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数字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