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安排,我在春节期间就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河北省黄骅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在强化党建引领、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聚焦民生需求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的齐家务镇西北村、羊三木回族乡羊四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一、强化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以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抓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强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一是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职责。二是制定《黄骅市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细化党支部建设标准,从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三是开展“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通过评星定级的方式激励村党支部争先创优。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0%以上的村党支部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
(二)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注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党性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共产党员网”等线上资源,推动党员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实施“头雁工程”,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近年来,累计培训村党支部书记500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
(三)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载体,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工作中带头示范。二是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每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通过这些举措,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二、健全治理体系,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思路,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一是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制,确保村民在村级事务中有广泛的参与权和发言权。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通过“明白纸”“公开栏”“微信群”等形式,及时公开村级财务、重大决策等信息。三是推广“一事一议”制度,鼓励村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村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村级事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二)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在乡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各村设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等阵地,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二是完善法律顾问制度,为每个村配备一名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成立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年来,村级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三)弘扬乡村德治文化。充分发挥德治建设在乡村治理中的支撑作用。一是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二是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三是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倡导移风易俗,去掉陈规陋习。通过这些举措,农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三、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积极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方法,着力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一)推行网格化管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构建精细化社会治理体系。一是划分村级网格单元,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负责收集民情民意、排查安全隐患等工作。二是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格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实时监控。三是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资源,形成网格化管理合力。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比如,羊三木回族乡网格员王金霞上传了一张“村民下夜班时摔伤”的照片,3个月后,110盏太阳能新路灯替换了原先90盏昏暗的老路灯,实现了照明全覆盖,不仅没花一分钱,每年还节省电费近4万元;有人将雨季积水的照片发进群,网格长王海亮主动认领,通过“夏病冬治”,新搭建12个下水井,彻底根治了村庄内涝问题。一年来,通过这种“随时发现、及时反馈、快速处理”的管理模式,翻修了1.5公里村路、消除了38处安全隐患,无一新增私搭乱建,110个垃圾桶随满随清,村民生活得越来越有品质。
(二)实施精细化服务。注重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一是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在各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二是开展“代办帮办”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三是建立“民情日记”制度,要求党员干部定期记录群众诉求,并及时予以解决。通过这些措施,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三)加强信息化支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开发“智慧乡村”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各类事项。三是建立“随手拍”举报平台,鼓励群众通过手机拍照上传问题线索,相关部门及时处理。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乡村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四、聚焦民生需求,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例如,在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实施了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解决了村庄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在道路硬化方面,完成了所有行政村的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在垃圾处理方面,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通过这些举措,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批村级幼儿园和小学;在各村设立卫生室,并定期组织医生下乡义诊,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下乡;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低保、养老保险等政策落实到位。通过这些措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目标。一是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增值体系。以“黄骅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融合“海、船、麦”等地域文化元素,构建“海育天养,碱地好粮”品牌内核;编制《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建立覆盖育种、种植、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2023年12月,“黄骅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在北京成功发布,与12家渠道商达成12.5亿元产销合作,品牌溢价效应显著提升;2024年新增11个旱碱麦新品系进入审定程序,良种覆盖率达100%,标准化种植基地达25万亩。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壮大。全力推行“区域品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带动发展模式,培育发展旱碱麦重点龙头企业9家,规模以上合作社或家庭农场142家,带动农户6万余人,目前已形成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于一体的旱碱麦产业链。齐家务镇合作社连续3年发放分红近400万元,户均增收超7万元。通过这些措施,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