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乡村作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其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本身、农村内部和农民自己,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巨大变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关键支撑。
我的家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后秦村,村庄占地面积890亩,常住居民1100户,常住人口3100人,距中心城区约15千米。村庄由于靠近城区,2019年秦城乡撤销后,划归旭来街街道管辖。春节返乡让我对印象中质朴而略显落后的村庄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
一、回到乡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对于从小长大的村庄,对其的认识长期停留在经验层面,借着春节返乡的契机,我尝试在和亲朋好友的交谈中观察和记录从小长大的地方,发现家乡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我用全新的视角认识这片土地。随着城乡教育布局的调整,承载我童年记忆的后秦小学因生源不足正式停办,成为撤并政策下的时代注脚;村庄中新修建的文化礼堂,成为村庄老人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供暖改造项目,提高了村庄的供暖保障能力,让村民可以温暖过冬……村庄的变化体现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蕴藏在一砖一瓦间,我忽然明白,只有走进乡村,才能读懂写在政策文件里的“乡村巨变”。
二、了解乡村: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乡村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从村民身上可以看到另一种看世界或对待事物的方式。在闲聊过程中,我也常常通过他们的分享,窥见乡村社会的历史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直面挑战的底气,更懂得了乡土中国的深层次意义。聊到土地,大叔说“种地是在修理地球”;聊到文艺活动,大妈说“文艺是教育人的”;聊到乡村生活,大姐说“乡村是滋养生命的地方”……乡村的一切都会赋予我们力量,“村里是养穷不养富,有钱之后村民就都出去了,如果非常穷,起码还有土地可以耕种”,我真正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于乡村的热爱,也感受到了乡村社会最深层的韧性是在苦难和机遇中淬炼出来的生存智慧,这个曾被视为“落后”的村庄,正以种子破土的姿态,在裂缝中长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而作为“三农”工作从业者的我们,不仅是乡土中国新篇章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书写者。
三、归属乡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是“我能为乡村做些什么?”无论是读书期间在河北乡村做乡村文化的调研,还是本次返乡回家的思考,我常常扮演着“索取者”的角色,被村民的积极心态和热情好客所治愈和鼓励,依靠村民的口述建构对村庄的认识和理解,也因此,总感觉对乡村、对村民有很多亏欠。幸运的是,自己从事的工作常常会与乡村产生关联,让我可以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走进乡村、了解乡村,进而弥补遗憾、补足亏欠。村党支部书记说:“来到农村,前面一定要加四个字‘诚心诚意’。”我想,今后的工作应更努力踏实一些,锚定乡村振兴坐标,为乡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将每一份信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对得起信任和理解。
有希望的从来不是田野,而是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我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对中国的乡村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也将归属于乡村,以己所能,尽绵薄之力,让青春在乡村的田野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