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过年回家,都会和父辈们聊聊乡村变化、交流社会见闻,听他们讲述过去的艰辛、曾经的苦难,听他们感慨家乡的发展、乡村的变迁。
一、有一种辛苦,叫“双抢”
在父母的记忆中,有一种辛苦,叫“双抢”。在我的老家湖南省邵东市,因为种植双季稻,每年小暑到立秋这个最炎热时间段,当地农民们会迎来一年中极为重要的农事活动——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即“双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由于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低,在早稻成熟后,为充分利用夏秋的光热,给晚稻的生长抢出时间,农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超高劳动强度下开展抢收、抢种。“双抢”因此成为南方农民最繁重辛苦的农活。父母那一辈的亲戚全都来自农村,从小就一边上学一边种地,各类农活一样不落,一年一度的“双抢”更是他们务农修行的必经之路,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
二、难忘“双抢”岁月,感慨沧桑巨变
随着农业科技、生产、组织飞速进步和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现在的粮食生产不再是一味苦干,“双抢”也远非过去可比。随着父辈们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几十年以来,他们亲历了风云激荡的时代变化,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乡村变迁,每当回顾“双抢”经历,再对比如今的乡村生活,他们都会感慨万千。
(一)感慨农机普及:从累到脱皮,到当“甩手掌柜”
父亲的记忆里,“双抢”是学生时代最难的暑假作业。在夏天最闷热的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全家老小就要出门劳作。那时,收割、脱粒、晒谷、犁田、插秧等,全靠人力和畜力完成。为赶在每年8月1日前完成插秧,大家恨不得一天当成三天用。“全家一字排开,人手一把镰刀,从早割到晚”,“没有农机辅助,拖拉机都是稀罕物”,“ 一个‘双抢’搞下来,人要累得脱层皮”。如今,随着农机的普及,“双抢”已告别单纯的人力畜力作业,机械化成为绝对主力。堂叔在几年前就将他家2亩水田包给了种粮大户,他说:“现在的‘双抢’,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轮流上,行云流水,几百亩田,人家三台收割机两天收完。”他接着说:“以前犁地,一天不到2亩,现在一台旋耕机每天至少50亩。”科技的进步、农机的应用,让“双抢”的作业方式、主体、时长、强度都发生了改变,人力大为减少,耗时明显缩短,再加上社会化服务的力量,很多农民当上了“甩手掌柜”,“双抢”变得不再匆忙和劳累。堂叔感慨“做梦也想不到,现在‘双抢’都不用下田了”。
(二)感慨收入跃升:从挑担挣工分,到汽车成标配
母亲的记忆里,3岁就要扯猪草,9岁就要挑扁担。当时的农村还是生产队体制,由于家里缺乏男劳力,母亲13岁参与挣工分。那个时候,工分代表着收入,关乎全家吃饭。由于外婆身体不好,很多时候,外公带着母亲和大姨扛起了全部农活。“双抢”的时候,13岁的母亲要用扁担挑上近百斤的湿稻谷,从田里背到三四里开外的晒谷坪。14岁时候,为了挣工分,母亲和大姨一块参与了修水库,每天挑着扁担运河沙、运砖土,负重均超过100斤。母亲说:“那个时候挑担子走山路是家常便饭,从没想过能有辆车坐坐。”到了2000年初,单纯的体力劳动开始减少,扁担逐步从母亲的生活中退出。几十年白驹过隙,如今,工分不是限制,吃穿不是问题,老家邵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00年的1954元增长至2023年的31669元。今年回乡拜年,蓦然发现,母亲那一代曾经赖以挣工分的扁担已不常见,反倒是她过去未敢想象、遥不可及的汽车,已逐步成为新时代广大农民的家庭标配。
(三)感慨医疗进步:从有病自己扛,到看病有医保
干农活,特别是在热浪逼人的三伏天搞“双抢”,外伤、中暑是常态。父亲说:“割完一天稻子,身上全是被稻叶割出的伤口。要是被镰刀割伤手,就朝伤口撒泡尿,撕块布裹起来接着干。”至于蚊虫叮咬、蚂蟥吸血就更不算事。虽然小病小伤能扛,但长期的超负荷劳作、缺乏休息让无数农人积劳成疾,落下一身病。母亲因为从小从事频繁的重物搬运,积累了大量外力损伤,以致于不到30岁就患上腰椎间盘突出。“以前的医疗条件有限,农民小病靠拖,大病靠命,一般的不舒服自己忍忍就过去了。”母亲说。如今,农事活动依然考验着农民群众,但更加便利的医疗条件已惠及广大农村。常年在农村生活的大伯,每隔几天就去村卫生室治疗关节炎,他说:“这里能针灸、能按摩,人来人往,几乎没有空床位”。婶婶家亲戚前年做心脏搭桥手术,各类治疗费用近20万元,医保报销了11万元。婶婶感慨:“这要换20年前,要么掏空家底,要么听天由命。”
(四)感慨环境改善:从路上拾牛粪,到泥巴路变身
在父辈们眼里,几十年来,如果说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效率提高是乡村产业升级最直观的体现,那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提升则是乡村建设最生动的变化。在缺少化肥、粪尿是宝的年代,农村人居环境与现代化的卫生条件基本无缘,父母小时候要在路上拾牛粪,平时在家要掏粪、积肥,更不用提“双抢”时得在粪尿纵横的水田里成天忍受蚊蝇。如果说牺牲环境卫生是当时干农活的需要,那么泥泞的土路、落后的基础设施则纯粹是对父辈们生产生活的磨炼,“一到雨天就得光脚走”,“雨天不摔跤,靠的是运气”。把时钟拨到现在,如今的农村老家,家家户户基本都用上了卫生厕所,城郊村还铺上了下水管网,村容村貌比肩城市花园,再加上柏油路通村、水泥路入户,农村人居环境早已焕然一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已经成为父辈们永远的回忆。
三、吃得“双抢”苦,何事不可为
父母常说,只有经历过“双抢“,才明白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曾经的“双抢”或许真的是农人的炼狱,但透过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也得以深刻感受到在生产条件落后的年代,包括父辈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农民用双手托举粮仓、用汗水浇灌希望的时代壮举,深刻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不怕吃苦受累、敢于战天斗地的卓越品质。
得益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也得益于广大农民的辛勤付出和父辈们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老家,经过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距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已越来越近。但在父辈们眼里,喜中会有忧,乐中也有愁。一是受到丘陵环境约束,老家很多农田分布在地块狭小、零碎分散的山坡上,大型农机上不去,散户种粮效益低,父辈们特别怕土地被撂荒。二是由于宏观经济影响,近年来老家农民收入增长有压力,种地赚钱难,务工赚钱也不易。三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乡村农民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越来越少,农耕文化传承似有断代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如果说曾经的“双抢”是时代对父辈们的重要磨砺,那新时代也必将给予我们新一代“三农”人以新的挑战。尽管时代各异,挑战的形式、内容也不同,但都是对我们智慧和能力的考验。回看故乡农村的几个现实问题,虽然棘手,且非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但既然“双抢”的苦都难不倒我们,那还有什么是扛不过去的?在种粮效益方面,近年来,国家在丘陵山区大力推广小型农机,耕种难问题取得了重要突破。“丘陵山地适用高效智能农机装备研发”项目被列入湖南全省2023年度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清单。相信在科技力量的不断推动下,老家山区种粮效益必将爬坡过坎,突破地形限制。在农民收入方面,虽然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当前,中央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老家邵东也主动出击,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大棚经济”,探索“社会主体+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走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新路子。在乡村文化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叠加老龄化带来的人口冲击影响下,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承路径难以适应时代需要。但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AI等新兴科技的加入,加之用户体验方式的迭代升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各种新的方式实现创新性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特别是在李子柒非遗视频燃爆海外、黑神话悟空全球受捧、村BA村超全网出圈后,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让我们充足的理由相信,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再次闪烁耀眼光芒。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