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时间:2025-08-21 11:22:49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左双双 蔡海龙 字号:【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本文从因地制宜视角出发,探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难点堵点和优化路径,以期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多样化实践途径,创新资源要素合作与联合的新型经营形态,由点及面、多点开花地有效解决了“三农”领域诸多难题,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与内在支撑。

  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量化、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沉睡资源,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以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金塘村为例,金塘村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盘活400亩零散耕地,打造毛豆种植产业园、电子微型加工厂等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动局面。2023年,金塘村集体收入超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万元,连续两年均实现翻番目标。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以陕西省榆林市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为例,西葫芦素村因地制宜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立足草原面积广阔、种植历史悠久、区位交通便利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与特色农业,成功举办草原欢乐嘉年华活动、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2024年,实现集体经济成员年分红700元,带动周边村组就业人数200余人,人均收入增加 1500元。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增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资金保障,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山东省昌邑市饮马镇山阳村为例,山阳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截至2023年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四届山阳梨花节,每年带动村民户均收入增长10万元。壮大集体经济后,山阳村统筹开展村庄景区化建设,投资7000多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目前,村庄道路硬化率、亮化率、环卫托管率均达到100%,改厕率达到90%,村庄外在面貌和内在气质持续提升。

  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难点堵点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已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仍存在诸多难点堵点。

  资源开发不足。在自然资源方面,许多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耕地、水源和森林资源,但缺乏统筹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资源禀赋无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造成资源浪费。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许多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开发,导致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价值。

  人才支撑不足。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首要环节是精准识别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进而展开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然而,人才短缺,尤其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许多地方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难以有效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产业基础、文化传统等多维度特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资金支持不足。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融资环境不完善等,资金短缺很有可能使得村集体在推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捉襟见肘,限制因地制宜的发展潜力。同时,资金支持不足,还会导致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滞后。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许多地方资金短缺难以承受高成本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费用,导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即使有潜在的技术或项目,资金的匮乏也会限制其推广和应用,阻碍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路径

  面对诸多难点堵点,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应进一步优化实践路径,释放更强效能,稳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分类指导,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我国乡村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社会条件等不尽相同。这一多样性决定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能“一刀切”,必须在深刻认识不同地区独特性的基础上,量体裁衣设计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坚持分类指导,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具体而言,资源富集地区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提升资源的附加值。对于城郊融合地区,可以利用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乡村旅游等产业,承接城市功能疏解,进一步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于经济薄弱地区,可以依托政策扶持,发展光伏发电、电商扶贫、劳务输出等产业,为农村经济创造新的增长极,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创新体制机制,是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路径之一。一方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更加明晰的集体资产产权归属,确保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合法财产权利,激发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提升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模式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探索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成为提升集体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或“村集体+企业+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除此之外,人才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于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政策支持,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有效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政策支持,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首先,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对经济薄弱村,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等,帮助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其次,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推出专门面向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贷款产品,以具备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金融服务适应不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需求。同时,农村金融服务应当逐步实现数字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最后,优化土地政策,保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鼓励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乡村产业。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研究{22LLMLA011}”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