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5-08-21 11:26:22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李夏莉 字号:【

  为深入了解陕西省宝鸡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一年,笔者对全市农机合作社展开了全面且细致的调研与实地走访。

  调研发现,全市各县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但是在发展道路上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从规模维度来看,大多数农机合作社的规模普遍偏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服务能力的拓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在产业链方面,业务过度集中在耕、种、植保、收获等农机作业环节,而农产品加工、仓储、销售等下游环节却发展滞后,导致产业链条严重脱节,无法形成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闭环,制约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增长。此外,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既精通农机技术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匮乏,阻碍了合作社对先进技术、新型设备的应用推广,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发展现状

  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常住人口32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43万人。农业机械化在宝鸡市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力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2000年起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24年年底,宝鸡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6家,其中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社19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139家,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3家,社员4881人。合作社总资产达3.51亿元,拥有农机具7228台(件)。2024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农机化作业服务面积288.9万亩,其中跨区作业面积33.23万亩,农田托管面积49.3万亩,流转土地6.26万亩,经营总收入1.123亿元。

  二、发展成效

  扶持力度加大。宝鸡市高度重视农机合作社发展,将其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先后为3个国家级、9个省级、19市级示范社,14个合作社能力提升和43个新建合作社提供653万元资金扶持。农机合作社积极承担农机深松、秸秆利用、全程示范、保护性耕作等重大农机化项目,累计实施项目资金1500万元。2024年,投入1180万元在全市筛选20家农机合作社,按照多元化投资、区域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数字化先行的思路建设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最高达80万元,培育了一批设施完善、机制良好、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有力提升了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区域服务和应急保障等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农机合作社的投资热情,推动农机装备向大型动力、高性能、复式和联合作业、烘干、运输、仓储等方向升级。大型拖拉机械配套复式农具可一次性完成灭茬、深松、碎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工序,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目前,农机合作社购置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小麦免耕宽幅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高端农业机械占购置总量的90%以上。截至2024年底,农机合作社拥有1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751台,200马力以上拖拉机455台,精量播种机831台,联合收割机5798台。青饲料收获机、裹包机、夹包机等先进的高端饲料收获机械也由农机合作社购置,实现了农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有力推动了饲料收获环节的机械化进程,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与效益提升。例如,金台区富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秸秆捡拾面积增加3万亩,2024年经营收入达到500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服务能力和效益不断提升。随着农机合作社装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增强,通过订单作业、代耕代种等形式开展规模服务,经营面积大幅提升。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面积达到290万亩,承担了76%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促进了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2024年,宝鸡市农机合作社规模化作业面积56.52万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耕种管收各环节让利于民,每亩机械作业费较农户自行作业节省50元。陈仓区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托管2.17万亩,为农户减少支出108.5万元;签订农业生产托管协议后,农户种植小麦亩投资从450元降至380元,为农户减少支出29.4万元。同时,连片作业和托管服务减少了机械空转和油耗,提升了作业效率,每亩机械效率提高50%以上,燃油费用节约15%左右,农机手收益提高30%,让利给农户20%,托管农户户均年增收1410元,合作社年利润均达到300万元以上。

  粮食产后处理跨越式发展。粮食烘干一直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然晾晒易受天气影响,粮食霉变、变质风险大。在各级政策支持下,宝鸡市农机合作社烘干设施和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烘干设施从原来的4台560吨提升到61台10080吨,实现了粮食全程机械化服务。岐山县喜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3台循环式粮食烘干机,单台烘干量30吨/批次,日烘干能力300余吨以上,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烘干小麦1000多余吨,合作社收入年均达到100万元以上。

  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结合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实际,宝鸡市农机合作社针对农业生产环节,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成功总结出耕、种、管、收、售全方位闭环式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销的全程服务,推动农业科学种植和规模种植,促进了农业增收、农民和农机合作社增效。扶风恒盛科技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小虎创新的粮食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销“五代”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自2021年实施以来,已扩种玉米10万亩以上,每年增加农民收入200万元以上,为农机合作社增加收益10万元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数量多,规模较小,经营能力差。宝鸡市农机合作社数量众多,但经营规模普遍偏小,营收少,“空壳”经营问题较为突出。

  产业链条存在缺失。一是农机合作社受自身资金、技术、人员等条件限制,难以拓展相关产业业务。二是合作社社员之间缺乏沟通协作,资源分散,难以发挥规模和协同效应。三是合作社与上下游产业未建立有效链接,在农资采购环节难以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在农产品销售环节无法与加工企业、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不稳定。

  高端农机购置成本高昂。高效率、多功能、精准化的农机装备价格高昂,原因包括:一是农机制造涉及高精度机械加工、复杂材料应用和先进技术研发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投入。二是高精度机械加工对设备和人员要求高,复杂材料应用需大量研发筛选,先进技术研发需要长期积累,大幅推高生产成本。三是为确保农机耐用性和稳定性,制造商实施严格质量控制,增加了额外成本。四是现代农业机械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集成先进技术,提升了作业效率和精准度,但也带来更高的研发、硬件和技术维护成本。

  专业复合型人才匮乏。随着农机领域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涌现,对农机操作手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要求提高,但目前许多驾驶员仅掌握基础机械操作技能,难以驾驭高精尖设备和无人机。农机合作社成员主体为传统型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在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方面难以满足新形势下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合同化运作等现代化管理模式和运营手段的要求。

  四、对策和建议

  整合资源,强化示范引领。加快区域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实现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新突破。一是筛选有规模基础的合作社重点扶持,通过资金投入、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业带动能力。二是引导合作社与农户紧密合作,实现规模化种植或养殖,拓展业务领域,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深加工水平。三是推动合作社资源整合与联合,加强与上下游企业沟通联系,以产业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复合经营体制,整合资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探索党建引领新机制。推行“村党支部+农机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引领农机合作社服务发展新机制。一方面,成立村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争取项目资金购置先进农机具,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为农户提供优质低价农机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发展—回馈—再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农机合作社租赁村集体经济组织购置的机具,缓解合作社资金压力,村集体组织协调确定服务面积和价格,保障各方利益。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年轻人投身农机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懂技术、善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推进农机人才认定与评审工作,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机事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动员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大学生以及农村创业青年返乡创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扶持和一站式服务。推动农机人才认定评审,将“田秀才”“土专家”、高级职业农民纳入乡村人才扶持政策体系,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专业人才、创业青年共同参与的农机发展新格局。

  多措并举推动升级。多措并举,引导示范,推动农机合作社智能发展与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精细化发展。一是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和智能农机装备的补贴,分档补贴同一种类不同水平的农机,提高农业用北斗终端等智能农机装备的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二是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在新农机、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生产全程“无人化”智能农机装备作业示范和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三是加强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培训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在重点农时季节前,指导合作社成员做好农业机械调试检修,对智能农机装备开展操作技术与维护保养培训,提高对新机具新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合作社与农机化学校签订培训协议,定期培训社员,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推广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