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平县:设施农业让农民“钱”景广阔
时间:2025-08-21 11:16:14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包 东 郑允恩 字号:【

  近年来,山东省东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稳产保供、富民增收”目标,科学决策、精准布局、敢破敢立,全力推进30万亩设施农业“富民产业”工程,在实践中蹚出了一条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振兴乡村之路。

  推进措施

  坚定一个核心,发挥党建引领凝聚力。采取“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把组织建在地头、队伍聚在棚内、服务抓在日常,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开局破题的强劲动能、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梯门镇成立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党委,设立土地流转服务、金融服务、物资保障服务、劳务服务、技术服务、市场销售服务、支部领办合作社服务等7大党支部,创新议事协商、干部下沉、观摩交流、正向激励、服务协调五大机制,实现园区党委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双增强、双促进”。彭集街道构建“党工委、园区党委、村党支部”三级党建体系,实现基层党建与设施农业深度融合;街道党工委牵头抓总、核心引领,西部片区、东部片区和滨河片区三大园区党委齐头并进、凝聚合力,村级党支部书记兼任园区党委委员,共同参与园区规划建设。

  把准两大命脉,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品种和茬口是决定大棚经济效益的两大关键要素,品种决定作物“身价”,茬口决定全年收入。东平湖东侧8个镇街都高度重视品种选育,选择与济南、寿光等地的大型种苗公司合作,基本固定“春瓜秋菜”轮作模式,逐步形成一个乡镇一个特色品种的种植格局,设施农业遍地开花,富民强村成效明显。接山镇着力发展贝贝南瓜、网纹瓜、精品西瓜等高收益、高附加值瓜类,全年推广“春瓜+秋菜”“瓜+瓜+菜”的种植模式。彭集街道大力发展西瓜产业,与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教授合作,被评为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一镇一业”示范样板镇。

  壮大三类主体,激发群众参与源动力。东平湖东侧8个镇街牢牢抓住党员干部、大户、散户三大关键主体,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干、种植大户领头跑、散户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梯门镇尚元村王波,2023年承包15个冷棚种植螺丝椒,一季收入20余万元。2024年又在移民产业园承包了14个暖棚,所包大棚均被济南某种业公司选作为示范棚。东平街道东海子村李华,自主购买6个冬暖式大棚,带动该村13户村民种植草莓,亩均收益5万元。接山镇朝阳庄村党支部,带领村“两委”干部主动作为,为解决资金难题,拿出个人存款加贷款共130万元建设300亩大棚,主要种植贝贝南瓜、辣椒、西蓝花等作物,共流转土地980余亩,发动17户群众包棚种棚,亩均效益达1万余元,2023年村集体增收1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140余人。州城街道亓庄村种植大户,率先承包4个冬暖式大棚、3个冷棚,多方考察后决定种植“千禧”圣女果,亩产11000斤左右,亩均收益可达3万多元,带动务工群众10人,每人每天务工费80元。

  保障四大要素,筑牢产业发展强支撑。一是做实政策保障。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引导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务等方式,最大限度参与设施农业发展。梯门镇制定《特色农业全域发展十条措施》,深化多个种苗公司合作,镇政府补贴部分种苗费用,引导种植户统一种植品种,提升规模效益。彭集街道推进强村公司试点,通过国企带动、多村联合、单村独资、村企合作四种模式,盘活各方资源,多村抱团发展、连片运营、握指成拳,实现区域性共享发展成果。目前,村级企业已有16家,覆盖全街道53个行政村。二是做足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放大棚贷、齐鲁富民贷、鲁担惠农贷信贷资金,帮助群众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大羊镇以土地规模流转为突破口,积极协调省农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涉农贴息贷款保障。三是做细人才保障。完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种植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提升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彭集街道持续在农业专业人才“引、育、用、留”上下功夫,组建“专家教授+技术人员+本土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引进技术人才,聘请6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靠上服务,从规划、建棚到种植、管理、销售等全过程给予专业指导。四是做优服务保障。各乡镇均成立特色农业专班,在土地流转、大棚建设、技术支撑、市场销售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全环节指导服务,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接山镇开设“农技夜校”“田间课堂”,邀请市县农业专家现场指导120次、开展“田间课堂”50次,帮助农户对接各大商超,设施农业种植基地蔬菜通过仓储物流系统直接配送,省去中间环节,销量、利润均得到提升。

  发展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全县设施农业已初具规模,逐步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18万亩果蔬大棚拔地而起,“春瓜秋菜”种植模式科学实用,一个乡镇一个品种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六大类27个品种遍地开花,辣椒种植面积7万亩,年产量28万吨;西红柿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38万吨;甜瓜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16.5万吨;西瓜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量18万吨;茄子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量24万吨。全县设施农业吸引1万余名农民包棚种棚,3000余名农民返乡务工;暖棚、冷棚亩均年收益分别超过2万元、1万元。投资2.7亿元建设的蔬菜交易市场投入运行,推动“南菜北运、北菜南调”,实现“买全国、卖全国”。投资2亿元打造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渔、果、蔬”集一身,“育、销、展”于一体,引领区域特色农业链条聚合、向富而行。

  几点启示

  设施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把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利益联结,真正把产业留在农村,把人才留在农村,把就业带给农民,把收益带给农民,才能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靠和发动群众是制胜的法宝,在富民强村道路上,只有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想尽一切办法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才能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率,实现设施农业全域发展目标。

  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准市场需求,抢抓市场机遇,优化路径、精准布局,透过短期之“形”、看清长期之“势”,瞄准“高精尖”、敢为市场先,推动设施农业发展聚全县之火、成燎原之势。

  有好品质才能有好口碑,有好口碑才会有好市场。只有立足地域优势,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技术指导,才能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差异化竞争力,才能提高菜农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增产增效,才能树立“东平农品”金字招牌、赢得消费者信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优势。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