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冶市:以“智”促治 打造和美乡村
时间:2025-08-21 11:13:06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字号:【

  编者按:大冶市主动迎接数字时代,不断推进政务服务资源下沉,加大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造升级,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建立“智慧安防”体系、“数字服务”机制、“网上监督”平台,打通乡村治理堵点,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总面积15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12万,现辖10个乡镇、4个街道、1个国家高新区、1个黄石临空经济区和1个国有农场。近年来,大冶市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安水平、方便群众办事、畅通监督渠道,以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为契机,紧紧围绕“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试点方向,不断深化“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成果,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为载体,推动“四治”融合,构建乡村数字化服务体系赋能乡村治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建立“智慧安防”体系,打造平安乡村

  推进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建强乡村法治队伍,建立智慧安防系统,形成法治阵地、法治队伍、防控平台“三位一体”格局,夯实法治乡村建设根基。

  建设阵地化纠纷。整合政法、综治、信访、司法等资源力量,形成具有大冶特色的“1+6+N”乡镇综治中心,引入法律专业服务队伍进驻中心,有效解决过去“力量分散、协调不畅、人少事多、单打独斗”的局面。探索“网格+综治”乡村治理新模式,融合村级警务室、调解室、法律服务室、网格工作室、治安联防队伍等力量,推动第一时间发现、受理、介入、上报和处置矛盾纠纷,确保纠纷有效化解。

  发挥法治固根本。依托司法所、村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14个、村公共法律服务室322个,“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从村干部、调解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等群体中选拔人员,深入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立起一支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带头人”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

  立体防控保平安。提档升级“雪亮工程”,建设智慧小区、“数字乡村”等智治“平安网”,2791个A类探头、1.2万个B类摄像头覆盖332个行政村、3000多个自然湾,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29个。按照“一村一辅警”配备驻村辅警322名,组建395支镇、村治安巡逻队,发动群众组建“红袖章”义务治安队、“五老”平安志愿服务队,建立健全“空中有监控、路面有巡逻、村内有联防”的立体化乡村治安防控体系。

  二、建立“数字服务”机制,打造便民乡村

  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工作,实现事项就近办、智慧办,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办好事。

  服务“零障碍”。一体推进平台升级、服务下沉、窗口集中,将94项群众高频办理事项下沉到乡镇、村(社区)办理。同步推进14个乡镇综合窗口改革,从过去群众找多个部门转变为“一窗”办理,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方便了办事群众,全市14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合事项进驻率达100%,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

  线下“零跑腿”。扎实推进大数据和网络中心建设,全覆盖升级改造全市14个乡镇383个村(社区)电子政务外网,实现村(社区)单个终端可访问多部门业务平台,居民在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设立的网办专区即可办理业务。同时,建立“基层治理单元+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制度,真正让群众不出镇村就能办好事、办成事,实现政务服务零距离。开发综窗一事联办业务协同平台,对接电子证照系统、大数据能力平台、电子签章系统,将电子印章应用到乡镇、村(社区),推动群众办事、部门审批网上申请、受理。目前已实现592家企业的申报资料、电子证照信息在综窗一事联办平台办理,高龄补贴等高频事项网上受理。推广使用“云帮办”平台,目前新生儿医保卡、计生证明等24项便民服务事项已实现帮办、代办。

  线上“零距离”。推动医保、社保、公积金等部门涉及的6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对接鄂汇办软件,让群众办事更快捷、更高效。推行24小时“全天办”,24小时政务自助延伸至乡镇。搭建“民情通”统一诉求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整合12345热线、110指挥中心、12366税务热线等诉求渠道,实现了一个平台处理群众与企业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建立“网上监督”平台,打造清廉乡村

  依托“互联网+监督”平台,探索运用“线上+线下”提级监督模式,推进信息查询、公开公示、数据分析、违规预警、投诉举报等多功能集成,营造风清气正的清廉氛围,为和谐乡村保驾护航。

  公开监督护民权。全面整合民生数据,公开197项民生政策文件和86项民生资金,共计383万条、18.02亿元,涉及47.8万人。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数据15.4万条、固定资产信息1.18万条、镇村两级工程项目信息2634条、村级资产资源信息1825条。群众可通过电脑、手机、便民服务查询机等多种方式查看相关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有关违规问题投诉举报,群众监督更加方便、快捷。自平台上线运行以来,累计受理群众网上投诉举报571件,办结回复562件,群众满意率100%。

  公开核查提质效。通过数据比对,及时发现各种违规违纪问题,把过去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监督、全过程监督,大大提高了监督质效。通过内网平台录入公职人员、村干部等人员的房产车辆、工商登记、社会保险信息等基础数据13项、145.24万条,每笔民生资金发放均进行比对核查,及时发现问题。目前,平台通过比对发现问题线索共计4351条,查实问题线索1409条,清退资金72.93万元。

  公开监察促清廉。严格分析研判需纳入监督的项目,推进标本兼治。通过建立并及时更新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记录全市科级干部、重点岗位负责人、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主职人员的房产、投资等重要信息,为巡察工作提供关键数据参考,提高巡察质效,累计提供核查线索近220条。

  (本文系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