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清华三农论坛2025”聚焦深化农村改革
时间:2025-08-21 10:56:42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本刊记者 付姓 字号:【

  1月11日,“清华三农论坛2025”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以“深化农村改革: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设置主论坛、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专题论坛以及新质生产力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城乡治理两个平行论坛,探讨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方向和实践方案。论坛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分享,活动吸引了100余万人次在线上同步观看。

  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有哪些?

  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大国小农”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面对这些挑战,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应重点在哪些领域发力,与会嘉宾进行了精彩分享。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原副秘书长郭玮围绕“粮食安全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指出粮食和发展是农村改革的两个关键领域,未来应以县域为载体,通过产业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速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认为,深化农村改革要把握好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四个方向,处理好稳和进、守正和创新、试点试验和顶层设计的关系。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谈到“十五五”时期农村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应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找准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建立健全深化农村改革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五’时期农村改革任务艰巨,需要在总结‘十四五’经验基础上,正视面临的关键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路径选择,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杜志雄说。

  改革的深化,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推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其才则从法治的角度阐释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他认为,农村改革应坚持法律平等与法律自由导向,保障农民的法律主体地位及法律权利;应坚持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方略,积极推进基于法治保障的农村改革,实现良法善治。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对于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等,不少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我国粮食紧平衡格局没有改变,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有充分的信心。”郭玮掷地有声地说,不能因为国际市场出现一些震荡、进口某一农产品多一些,或者国内生产出现小的波动,就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只要我们坚持落实好当前的‘三农’政策,保护好耕地,不断巩固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就会有充分保障。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定力、保持充分的自信。”郭玮表示。

  在粮食安全上,郭玮还提出,除了要增加生产,还要高度重视合理引导消费。“促进食品消费合理化,适当减少食用油的消费,肉类消费中适当增加转化率更高的鸡肉、鱼类消费,增加奶、豆的消费,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有利于缓解农业生产的压力。”

  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破解粮食增产不增收问题,同样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王乐君认为,要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这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关键举措。同时还要针对粮食主产区大多“产粮多、经济弱、财政穷”的状况,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创新利益补偿方式、拓展补偿渠道,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有积极性。

  围绕“粮食增产的机会成本与补偿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盖庆恩分享了粮食增产的成本和作用机制。他指出,产粮大县往往是经济弱县且增产的机会成本未被转移支付覆盖。为了更好地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未来需要推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同时推动形成全链条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减轻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压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需要关注经营者种植决策。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仇童伟注重研究“中国农业要素市场转型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关系。他认为,针对农业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粮化”生产偏好的农业要素市场转型新趋势,应从市场导向和政策激励两个维度提出“谁来种地”和“谁来养活中国”的兼容性策略。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姜长云认为,推进农业服务化转型需要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如何在城乡融合互动中推动乡村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会嘉宾从城镇化、人才流动、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挑战、乡村治理等维度出发,分享了城乡融合中的变动与探索,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应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提升居民消费水平。通过城镇化进程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可以释放巨大的经济潜力。“许多农村人口已经在城市工作,但他们的家庭仍留在农村。通过政策支持,帮助这些人在城市安家落户,将极大地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个人幸福感的提升,也将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室主任涂圣伟指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人、地、钱、技、业”,通过促进人的流动、权益匹配、社会融入、全面发展,统筹处理好人地关系,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可以有力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陈传波认为,住房、养老、教育和就业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障碍,特别是高龄农民工的问题更为突出。建议建立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养老和社会保障、加强教育公平、提供就业支持,促进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科层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是关键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合光指出,乡村治理现代化呈现村干部职业化、村级组织行政科层化、村级事务行政化的科层化趋势。而这种科层化趋势与乡村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建议通过社区化、片区化、市场化手段及外部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城乡治理的融合。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