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探析——以陕西省眉县齐镇为例
时间:2025-08-21 10:58:42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冉桂芹 字号:【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力引擎。笔者以陕西省眉县齐镇为例,分析其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供参考。

  一、做法成效

  陕西省眉县齐镇地处秦岭北麓,眉县、岐山、太白三县交界处,总面积66平方公里,下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人口35480人。2024年以来,齐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抓党建促振兴”作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以竞标争先的赶考状态,开启了“全域共美,生态富农”的“千万工程”齐镇新实践。目前该镇齐镇村已成功创建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工作已见行见效。

  (一)围绕发展更优,精准施策抓示范。一是抓产业示范。在沿姜眉路大樱桃产业带,建成设施大棚示范园250亩,在沿眉齐路猕猴桃产业带,建成四改五提升示范园1500亩,推广改良大樱桃新优品种2000余亩,发展樱桃设施栽培210余亩,逐步、逐年实现全域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抓融合示范。在南寨村、斜峪关村特色融合片区,充分挖掘“靠山吃山”优势,打造稻田蟹种养基地,建成斜峪关山泉水厂、南寨秦之艾艾产品加工厂、70座香菇大棚,充分联农带农富农,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齐镇模式。三是抓民生示范。争取了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示范镇创建工作,让全镇3.2万名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水。目前镇区企事业单位、农户门店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已全部完成,其余村31处饮水工程管网均铺设到位。率先开展垃圾集中转运试点工作,作为垃圾清运试点镇,为各村组统一配备垃圾桶946个,实现镇区生活垃圾当日转运,村组生活垃圾隔天转运。

  (二)围绕实力更强,千方百计抓项目。一是千方百计完善镇区功能。争取2464万元污水改造项目,对镇区污水管网开展雨水分流升级,引进污水处理厂项目落地,彻底解决汛期镇区街道积水现象,更新改造供热、供气、供水、排水老旧管道16.5公里,做实镇区“里子”;安装节能环保路灯120余盏、充电桩4个、公厕2座、落地规整线缆2.1公里,并对镇区主街道的门店商铺牌匾进行统一风格改造,累计改造20余家,做实镇区“面子”。二是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健全机构、引进人才、项目支持、分类指导等措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近年来,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800余万元,连续三年全镇各类资金投入每年均达3000余万元,累计分红金额达108万元,切实让群众尝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来的“甜头”。三是千方百计做好环境保障。聚焦群众生产生活急难愁盼问题,全力完成齐营路拓宽改造“白变黑”工程及“齐安路”改扩建项目,打造齐营路美化绿化“彩虹路”3000平方米,高标准完成眉齐路上段拓宽改造,全力做好关环高速和眉齐路下段环境保障工作,打造布局完善、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路网,真正实现路通民心顺。

  (三)围绕发展更好,标本兼治抓环境。一是拆。通过拆建结合方式,清除废弃棚屋90个,拆除老旧房25间;累计改拆新建农村户厕2700余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1.53%,做到改一个、成一个、用一个;更换井盖、垃圾箱等946个,增设提醒标识标志21处,全力开展眉齐路11户拆迁赔付工作,为眉齐路顺利通车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清。全面清理现有积存垃圾场20余处,加大对违法违规向农村转移垃圾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防止形成新的问题图斑;定期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对脏乱差问题采取“即时曝光”,清理镇域破损残缺横幅80余条、宣传牌46处,在全镇主干道路沿线修剪绿篱花草20余千米,整治“三堆六乱”330余处,镇区全覆盖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三步走。三是建。在齐营路铺设石楠苗12000余棵,种植格桑花2000平方米,全镇累计新建通村路、产业路23.5千米,购置垃圾清扫收集一体车2台,在镇区铺设道沿石5.8千米;积极引导南寨村、斜峪关村申报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打造南寨、斜峪关三产融合一条街,同时引资1000万元盘活镇区闲置资产,建成大悦城商贸中心和衣美惠服装批发城,提升镇区“颜值”。四是管。聚焦精细化管理,对门前六堆、乱摆乱放进行全面清理整治,争取实施镇区“划行规市”,定岗管理流动摊贩,切实规范提升镇区管理秩序;优化户外广告和文化广场等景观照明建设,提振夜间经济,全面提高镇区形象;引进“第三方托管”服务,全镇累计雇佣保洁员46人,停车员3人,确保各村主干路卫生及镇区环境秩序井然有序,切实以内外兼修的追求“绣”出镇区新形象。

  (四)围绕满意更多,治理乡村促和谐。一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构建“党委领导、副书记牵头、各部门联动、党群齐参与”的工作体系,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小组队长等52人担任网格员、矛盾调解员,推动50余名镇机关干部下沉到村,每人包一个网格、认领一块“责任田”,进一步延伸基层治理触角。2024年以来共化解矛盾110件,处理12345网络信访89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南寨新实践。南寨村紧紧依托“村上事情、村民议定”这一民主议事法宝,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基层人大代表的示范效应,以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为纽带,新建村民议事广场,通过“五步工作法”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利用农闲时间在村民家门口召开村民议事会议,从基层民主自治中听到“好声音”,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制度程序和民主参与实践。三是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新推进。始终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千万工程”的“连心工程”。广泛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宣传栏、宣传车、村级大喇叭、微信群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移风易俗相关政策,开展“高龄年检代办”“文明婚丧嫁娶”等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评选孝老敬亲、助人为乐等方面先进典型活动,目前,全镇选树“好媳妇”“五好家庭”“眉县好人”等身边典型25人,南寨村村民马周周荣获陕西好人荣誉,充分做好典型人物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硕果。

  二、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使党建强起来。一是选强配好班子。选拔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开拓创新意识强、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党组织书记及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村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打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新局面。二是强化充电蓄能。组织镇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跟班学习、交流研讨、赴外考察等渠道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活跃思想,开阔思路,找准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新路径。三是强化先锋领航。举办“抓党建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赛,开展“金牌”村党组织书记评选活动。通过搭建共同学习“交流碰撞”平台,引流榜样力量,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主动作为的浓厚氛围,促进“千万工程”经验学好运好。

  (二)坚持产业优先,使农民富起来。一是念好“土特产”三字诀,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尤其是要发展电商、民宿等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同时要加快农业“三品一标”建设,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乡村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增值空间。二是因村因情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融合新业态,打造乡村四季旅游精品线路,创收新的增收点,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以发包出租、自主经营、联合开发、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经营性资源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益和农民财产性收益。

  (三)坚持乡村建设,使农村美起来。一是注重村庄规划建设。在村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各地气候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特色集群等实际,将村组划分为农文旅融合、产业提升、红色传承等多种类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建设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发展的美丽村庄,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二是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在保洁清扫、清理“六堆”、集中整治、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的基础上,淘汰诸如焚烧、填埋等落后的垃圾处理方式,探索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绿色环保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力度。三是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要以“改造提升、扩建管网、新建设施”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同时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将厕所粪污转为农家肥等,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坚持三治融合,使氛围“和”起来。一是夯实村民自治基础。村党支部、村委会作为实施乡村自治的行为主体,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渠道,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良好局面。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坚持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畅通村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相关渠道;搭建网络平台,通过数字赋能,打破了乡村治理的时空限制,拓宽村民反映、监督、协商等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二是增强法治意识。要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诸如基层政府应开展“送法下乡”等法治教育活动,引导村民使用法律法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等财产纠纷问题。要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增强他们的法治为民意识,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用权。要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活动,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营造出良好的乡村法治环境氛围。三是加强德治支撑。要多层面挖掘、多领域评选“身边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子、务果能手、十星级文明户、创业之星等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陕西省眉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