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梁平区沃野千里、碧田万顷,素有“小天府”之美誉,拥有耕地117万亩,农村家庭承包耕地97.29万亩,已流转面积48.9万亩,总人口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是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区。截至2024年10月,围绕小农户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推出多环节托管、半托管两种服务模式,同时分片区建设10个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主要做法
建立工作组织保障机制,解决“如何抓好服务”问题。成立区委乡村振兴工作组,将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作“四项改革”内容之一,落实经费保障,严格目标考核。强化宣传引导,编印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宣传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40问,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意义,摒弃“做社会化服务只是为了让服务主体赚钱”等片面认识,提高群众购买服务的积极性。
建立服务内容菜单化机制,解决“重点服务什么”问题。将水稻和梁平柚产业作为重点服务产业,聚焦水稻机耕、集中代育秧、机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烘干、秸秆综合利用6项和梁平柚机耕、施肥、统防、修枝、销售5项重点服务环节,为普通农户提供托管服务的模式,服务主体在公允价格内提供多环节托管和单环节托管两种“菜单”,农户可以自由选择,并联合农技部门强化技术服务,在重要农事节点采取群发短信微信、印发技术规程、蹲点指导帮扶等方式,确保技术服务到位。
建立服务主体名录双选机制,解决“谁来提供服务”问题。将全区所有服务主体擅长环节、服务标准、累积经验、社会评价、联系方式等整理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名录库,每年10月份通过文件、电视、微信群公开发布,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辖区内农户意愿在名录库中择优选择,服务主体也可根据耕作条件、积极性等在服务对象名录库中选择,自愿达成服务协议,积极申报财政资金补贴。
建立项目运行监管机制,解决“如何确保服务质量”问题。统一制作服务合同等示范文本,乡镇(街道)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地项目的实施与验收,全程指导与监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全程监管制度,区级部门按比例抽查保障服务质量;建立大数据智能查验体系,为每台服务设备安装定位设备,村(组)服务总面积不得超过土地确权颁证面积,每户托管面积不得超过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面积,通过大数据比对实现精准监管。
建立市场化服务机制,解决“如何实现服务可持续”问题。扶持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购置设施设备,建立育秧中心、农资超市、区域烘干中心、社会化服务调度中心,推动服务主体完善装备设施、建立运行机制、壮大服务规模、提升综合效益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服务。建立补助标准梯度递减机制,最终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从2015年至2024年10月,补助标准从60%逐渐降至30%。
建立区级联动保障机制,解决“如何实现服务资源整合”问题。建立区域服务中心联动机制,建设全区社会化服务运营中心,全区94家典型服务主体与重点服务面积、服务合同全面纳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服务主体间实现有效衔接。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整合全区10个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创建数字化派单服务模式,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农户与服务主体之间精准实现全流程线上对接。
成效经验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粮食规模经营,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亩产1000斤提升到1200斤。梁平区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实施“保姆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变自己种地为监管种地,为当前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目前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发展至1800人以上,带动小农户达18万户以上,社会化服务产值突破20亿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65万亩,农户满意率95%以上。
助推服务资源整合。发挥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协调整合作用,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调配全区资源,构建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全区服务主体达483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服务主体94家,涉及农业生产、农资供应、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粮食烘干等多个领域。
形成一系列经验做法。梁平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提供经验,《全程保姆式托管让农民当“甩手掌柜”》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2023年《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平台 提升社会化服务效能》案例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工作启示
注重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其中。“服务主体+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农户”的托管组织模式,有助于打破小农户分散化经营、碎片化生产的局面,实现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助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统筹功能,激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新活力。以梁平区屏锦镇四方村股联社为例,该村集体从一开始的配合服务主体发挥居间调节作用到现在自己购买农机设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路径。
坚持全产业链服务发展方向。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需要产前的市场信息、金融保险、技术培训、农资购买等服务,还需要产中、产后的种植、储藏、加工、物流、销售等服务。以重庆捷梁农机为例,探索出从农资购买、农业生产到统购统销的全产业链服务,既可满足农户需求,又可解决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服务主体部分时节无收入的困局。
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导向功能。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涵盖农业的方方面面,但还存在部分薄弱、关键环节,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可直接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缓解服务主体资金压力,降低进入门槛。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