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质生产关系的创新,应尽快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一方面,从城乡两端双向发力,在城镇端要创造进城农民市民化的社会环境条件,让新市民都能在城镇安居乐业。在乡村端则要进一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环境。全面统筹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资源要素配置,更好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化组合,促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形成。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苏玉婷和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顾益康在《浙江日报》联合撰文指出
以规划一体化促进县域城乡空间融合,优化完善县域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城乡互补互利互融、共建共享共荣的发展共同体。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或承接大中城市功能疏解,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做大县域经济蛋糕,通过产业链农、资源富农、以工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补齐县域市政、物流、能源、水利、通信等设施短板,做强县城枢纽型基础设施,提升中心镇村建设水平,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在《学习时报》撰文提出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县城为载体,主动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加快县域内产业集聚发展,调整优化县乡村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县城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乡镇产业全链条升级。一是积极引进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高端产业链供应链下沉县城,打造横跨东西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二是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错位承接,满足外出人口回流县域就近就业需求,提升劳动力吸纳能力。三是统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做好“土”味,突出“特”色,做强做优县域富民产业。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林在《重庆日报》撰文提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