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泉村位于山东省桓台县起凤镇东南部,全村共有500户1495人,其中党员77人。笔者调研时发现,辛泉村通过“三讲三约束、三倡三主动、三聚三治理”的具体措施,严格落实清廉乡村建设“五个所有”,切实将清廉乡村建设变成了理顺群众情绪的“顺气丸”、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粘合剂”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三讲三约束,促进干部清正
在“班子讲团结、干部讲规矩、党员讲带头”的同时,从三方面加以约束,促进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理想信念约束。扎实推进党史、党纪教育,常态化组织理论学习,立足实际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规党纪教育长效机制,通过“润泉讲堂”“秀美辛泉”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政策,提升村干部的纪律意识,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村“两委”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
纪律规矩约束。制定《辛泉村干部规范十五条》,强化班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过硬党支部,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觉规范日常行为,带头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以良好的党风带民风促村风。
公开践诺约束。制定党支部主体责任清单,知责明责,每季度召开一次村干部述职大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评议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村“两委”干部公开承诺大会,采取“承诺+践诺汇报+民主测评”的形式,促进干部履职尽责。
三倡三主动,促进村务清爽
倡导阳光村务,主动做好“三务”公开。一是大力推广“指尖财务”公开方式,做好“账本子”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推广,定期在村民微信群里推送,提高“账本子”的知名度。辛泉村根据镇“三资”代理中心要求,严格公开的时间、内容、标准,每个月及时上传财务信息,全村每个月的每一笔账目、每一份记账凭证的详细附件,只要打开“账本子”,所有信息都一一呈现。
二是依托农村“三资”智慧监管平台,让每一笔资金的审批环节、审批人都公开透明,既强化了责任监管,又提升了审批人的责任意识。同时,做好线上、线下公开的有机结合,在村便民大厅前设立固定公开栏,公开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流程。对财务收支、惠农资金发放、民生保障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重点公开,日常事务定时公开,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和群众诉求随时公开。为方便村内老年人监督,公开时使用毛笔书写的“大红纸”,为让在外年轻人员更了解村务,在“秀美辛泉”公众号增设村务工作简报,接受村民网络监督评论。每半年刊发一期辛泉村刊《阳光村务》,将村内大事小情、收入支出印制成册发放到户。
倡导大伙的事情大伙商量办,主动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辛泉村清廉乡村“五个所有”制度,即所有决策党领导、所有村务都讨论、所有决定都留痕、所有财务都公开、所有干部不碰钱。采取民主集中决策制度,开展“大伙的事情大伙商量办”“有事摆桌面”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大会,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倡导“专家顾问团”,做好重大事项决策前调研。成立由历任村主要干部组成的村务顾问委员会,村内重大事项决策实施前,广泛听取村务顾问委员会、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
三聚三治理,促进村风民风清朗
通过三治理,凝聚民心,凝聚民意,凝聚实干兴业的精气神。
打造清廉乡村的浓厚治理氛围。一是深入开展清廉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释家规·承家风”活动,建立廉政文化家风家训教育的思源广场,辛泉三十姓氏的家风家训成为广场亮点,每个姓氏的家规家训,每个家族提炼的族训、族戒、族约,比如“爱我中华、遵纪守法”的傅氏族约,“孝敬为先、吃亏是福”的张氏家训,“孝敬父母、居家勤俭、诚信立业”的刘氏家规等,都彰显了辛泉村良好的家风村风。
二是每月开展党员主题活动,选取县纪委监委编辑的《明案释法》《家风的力量》等,进行警示教育。同时,在多处文体小广场增设廉政小品,在村主要干道增加廉政文化墙、廉政宣传橱窗,让党员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教育,共同铸造“宽仁厚德、和谐睦邻、凝心聚力、实干兴村”的辛泉好村风。
依托村级监察工作站,打造群众积极参与的监督治理模式。一是围绕重点开展监督。村级监察工作站按照镇纪委每月下发的工作重点,围绕镇党委、政府部署安排的重点工作任务和村务决策、“三务”公开、“三资”管理、工程建设、惠民措施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内容开展监督,助力村党支部日常各项工作开展。
二是实行月例会制度,总结上月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安排当月重点工作任务,以《监察工作站工作手册》为业务指导,强化各项监督到位。比如:在监督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上,村级监察站成员列席村“两委”会议、村党群议事会,对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等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三是定期召开村务质询会。为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监察工作站在村内无监控区设立了2处意见箱,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每月20日定期召开村务质询会,村干部主动当面接受党员群众质询,质询会召开后三日之内将村民质询事项、答复意见张榜公示。截至目前,村级监察站共收集反映群众意见建议45条,解决问题38件,确保做到件件有回复、有落实。
依托“一网三联”,打造党建引领、全员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针对村内环境卫生清理不及时、村民乱堆乱放、绿化管护费用过大及管护不及时等问题,将其纳入村规民约,通过“一网三联、信用赋能”的“加分项”“减分项”和“红杠杠”加以约束,落实积分兑现奖惩,将日常管理纳入“一网三联”,赋能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