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工作推进会侧记
时间:2025-08-21 10:23:06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本刊记者 罗予若 字号:【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要强,经营体系必须强。

  自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来,一系列重大部署接连推出,一项项政策措施密集落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多元经营主体快速成长,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联农带农成效显著,推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百尺竿头思更进,立足两个大局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背景,如何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机制保障和组织支持,成为一道必答题。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四川遂宁召开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工作推进会,旨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工作。会上,与会代表一起学习中央政策精神,进一步找准坐标、扛起责任、实干争先。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绽放,工作的部署在这里落地、推进,共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夯实根基、促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成效显著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

  主体培育,何处着力?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塑造持久发展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农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

  厚植制度优势,发展根基才牢固。各地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入了澎湃动能。

  “再延长30年,这个政策让我感觉很踏实、很稳定!”湖南省道县的家庭农场主何颖吉对未来信心十足,2024年花“重金”采购了一批设备,安心种地搞生产。

  在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让岞山街道颜家庄村的农民尝到了甜头。“村里土地实现流转,让家庭农场进行现代化、规模化种植。2024年夏收,粮食平均亩产提高到630多公斤。”村党支部书记卢金勇说。

  当前,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持续深化,亿万农民吃下放心投入、放心流转的“定心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了经营预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放眼全国,近400万个家庭农场、214万家农民合作社、1.5万家联合社竞相涌现,在现代农业中奋楫争先,迸发蓬勃生机。

  ——向新而行,提质而上,锻造高质量发展格局

  2024年以来,家庭农场“一码通”服务全面推行,家庭农场财务收支和成本核算更加规范,半数以上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在10万—50万元。农民合作社分配机制更加健全,13%的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拥有注册商标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9.1万个和10.3万家,农产品通过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为28.3万个和6.3万家。

  眼下,从“量质并举”转向“质量优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快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背后,离不开“有为之手”的统筹推进,上下贯通的接力布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强调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农业农村部对标对表,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格局。

  完成从“空壳社”专项清理,到开展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再到规范提升行动的“三级跳”,让合作社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按下培育计划“启动键”,建立名录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指导,让一个个家庭农场“拔节生长”。

  在此基础上,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从基础制度、能力建设、服务机制三个方面部署推进16项重点工作。各地密切跟进,加强典型引领,创新机制方法,规范行业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看四川推动法治护航。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等内容进行修改完善,2024年6月,新修订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正式施行,以法护航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看山东诠释一码赋能。依托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推广家庭农场“一码通”服务,完成20万个家庭农场赋码。家庭农场实行亮码经营,实现信息识别、产品溯源、宣传营销“一码关联”、直达顾客,经营能力、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紧盯发展所需、未来所向,主体培育乘风破浪。2024年,农业农村部聚焦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支撑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厚植发展沃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优更强。

  更高效益、更有竞争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要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施工图”。

  各地结合实际深学细悟,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打法,“施工图”正加速变成“实景图”,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规模经营贵在适度

  “在上海松江区,家庭农场户均经营规模169亩,水稻平均亩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7%,2023年农户人均收入与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8万元基本相当。”会上,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通过与家庭农场相适应的劳动生产能力来确定合理经营规模,同时建立经营准入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稳定了耕种面积,增加了粮食产能,取得了较高种植收益。

  在湖南岳阳县,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资金,实施家庭农场“211”工程,即以夫妻2人为主体,种植双季水稻100亩,纯收益10万元以上。“其实田不需要种很多,像两夫妻种100亩田,一年赚个十来万元,我感觉也挺不错了。”岳阳县筻口镇沙南新村的余煜华说。像余煜华夫妻这样经营的“211”家庭农场,岳阳县一共有1500个,小农场干得风生水起。

  实践表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非经营土地的面积越大越好。规模适度时,土地亩均产出率和效益高,超过一定规模后,亩均产出就会递减。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应结合土地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等实际,把握适度总基调,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各美其美,不搞一刀切的“齐步走”,不搞同一种模式的“抄作业”,探索出适合本地的土地经营规模。

  ——多元主体融合发展

  有参会代表表示,适度规模经营的单个主体,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能。但由于体量小、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弱,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同时,又面临着如何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经营增收的问题。

  在江苏苏州吴中区,一叶碧螺串起了处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经营主体,走出了“一片叶子富了百姓”的发展之路。吴中区盛产碧螺春茶,通过推动多元主体融合、不同经营方式协同,依托碧螺春茶产业构建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有超过2万个经营主体从事该产业,相关产业链总产值超过4亿元。

  其中,小农户是茶叶生产的基本力量,部分小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了绿色生产、标准化采摘和定向销售,提升了收入水平;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有的家庭农场还领办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则发挥着产权联农户、品牌连市场的纽带作用,实现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的转变;茶业龙头企业或牵头行业协会,加强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使用管理,或联动产业链经营主体,通过技术支持、订单收购等方式,实现了多元主体融合发展。

  根据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各类主体找准定位、找准自身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营增效,形成了紧密联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构建起支撑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

  发展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既可以通过土地的流转集中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服务的统一提供来实现。如今,单环节、多环节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如火如荼,成为完善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我们服务中心拥有烘干房、仓储房、农机4S店等设施,200余台(套)农机装备,可以为周边6个镇104个村提供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白马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彭巧道出了成立该中心的初衷。起初,由他牵头组建了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要提供“耕、种、防、收”等产中服务。后来又发现了经营主体更多元的服务需求,于是采取“联合社+2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50个服务主体”抱团发展模式,服务范围向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开展集农资供应、集中育苗、农机作业、仓储烘干、农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事服务。

  目前,四川省支持服务主体因地制宜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4个,全省年服务面积4505万亩次,实现亩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逐步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为农服务网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

  浙江省则在合理布局、规范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以“智”提“质”,让服务尽显科技范。打造“浙农码”服务平台,实现对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农业资源装备等数据的统筹利用,建设与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贯通的“浙农机”“浙农田”等数字化应用,推动农事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基本实现农药5小时送到田头、农机手3小时匹配到位。

  有了标准和规范,服务效果才更有保障。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农业农村部印发《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指引》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服务标准、服务合同等行业规范性制度。

  山东省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制定省级标准16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2000项,以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甘肃省的玉米制种服务主体健全服务标准,开展绩效评价,结合玉米制种产业特点形成服务方案,优化服务质量。

  着力破解农业生产主体的共性难题,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供需有效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日益拓展,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主体联农、服务带农,引领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联结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

  ——富裕小农户,利益联结更紧密

  近年来,各地探索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契约型、股权型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帮助小农户实现“真正参与”和“利益共享”,让农民既有活干,又有钱赚。

  黑龙江省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与成员、周边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采用多种形式作价出资,共享发展收益。2023年,全省农民合作社以货币出资成员数占30.3%、以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成员数占25.3%,实现总盈余31.1亿元,向135.1万个成员返还盈余。

  四川省围绕助农持续增收,完善订单带动、盈余返还、股份合作等联结机制,全省农民合作社成员408.26万户,户均获得直接收益1200元以上;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年销售507.93亿元,成员户均增收1.7万元,辐射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是对促进联农带农机制完善作出的具体部署,是对小农户利益的充分保障。

  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将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加快研究扶持政策挂钩量化路径办法,确保让广大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

  ——服务小农户,节本增效更显著

  “我们面向农户提供点单式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农资不足、农机缺乏、农技不全等问题,生产服务各环节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质量标准,年服务面积20万亩次。”在安居区三家镇,记者见到了安叁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梁林。

  该联合社是当地的区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据了解,服务中心采取“联合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村集体发挥居间功能,将分散农户的需求集中起来,统一对接中心提供服务;有意愿的农户把农业生产环节托管给联合社。2023年服务带动周边2000户农户发展种植业,户均增收约1500元。

  因地处丘陵山区,耕地细碎不平,作业成本较高,当谈及服务价格时,梁林表示,联合社把政府补贴用于降低服务价格,既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又为小农户提供了用得起、用得好的服务。“其实最终还是老百姓受益了嘛。”梁林笑着说道。此外,通过提供农资集采,集中育秧、烘干加工等小农户有需求,但干起来不划算的关键薄弱环节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让农户省钱又省心。

  在甘肃省,通过搭建土地交易、土地整治及生产托管三大平台,形成制种企业“包收”、服务主体“包干”、村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农户节本增效的局面;强化技术集成,服务主体将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导入小农户,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助推农业现代化。

  当前,以服务小农户为出发点,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各地的自觉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109.4万个经营性服务主体活跃在田间地头,服务带动小农户9400多万户。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擘画的宏伟蓝图,如今正一步步成为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