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部,陕西省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华章。从茶园到果园,从种养基地到乡村旅游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富民增收。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居住环境的优化,乡村建设的推进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从村规民约的制定到数字化平台的搭建,细节处彰显着乡村治理的创新和进步。
丰盈乡野,产业兴盛,农民增收链更长
陕西省坚持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链群同构做好“土特产”文章,切实把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大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通过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在紫阳县,种茶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历史跨越千年,茶香从未中断。紫阳县副县长蔡英宏告诉记者,紫阳优良的自然条件使得紫阳茶叶硒含量稳定,氨基酸含量高。紫阳县聚焦“基地做强、加工提质、营销增效”方式,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实现了“一片茶叶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我们村有专业管护队,专门帮外出务工的农户管护茶园。”焕古镇大连村专业管护队队员李奎谈起村里的茶产业很有话聊,“村里用现代化机械操作,安装山地轨道运输车,降低生产成本,采用无人机植保飞防、施肥,提高管护效率。”
田间管好“原材料”,加工厂则致力做出“高标准”。在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厂里,焕古镇党委书记孟庆国走到茶叶精选机边,拿起几根茶叶,向记者聊起了机器功能:“通过这个加工机器,出来的茶标准就一致了,品质保证好了,特级的毛尖能卖到2万元/斤。”
做出“高标准”茶叶后,卖得出去才算真“富民”。蔡英宏乐呵呵谈起卖茶方式:“紫阳推行‘区域营销中心+连锁店(专卖店)+专柜’或‘区域营销中心+茶馆+品牌营销’等模式,大力发展实体和线上营销店,拓展紫阳富硒茶市场。”
链条做长,带动了附近村民就地就近就业。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军告诉记者,公司通过提高贫困户原料收购单价、提供劳动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免费发放肥料等措施带动周边焕古村、金塘村、苗溪村、黑龙村等近200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除了把产业做“长”,紫阳县还下大力气将茶产业做“宽”。
蒿坪镇党委书记胡渊告诉记者,蒿坪镇金石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建成百亩观光茶园示范带。全镇培育发展千亩茶海、百亩荷塘、百亩茶山、百亩粮蔬、百家庭院等5个产业园区。
“只做‘长’做‘宽’产业链还不够,还要引入技术人才做强产业链。”合阳县南沟社区党支部书记肖万顺告诉记者,南沟社区在产业链条上引入农业专家,牵手高校师生,打造一支乡土科技人才队伍,大大提高了南沟葡萄品质和亩产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南沟社区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新建了高效节能智慧冷棚和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为212个冷棚安装自动卷膜机和迷雾系统,打造100米葡萄观光长廊,改造提升葡萄产业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研究员张宗勤说。
不光是设备升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为南沟社区派驻两任第一书记,校村共建“全国干部培训基地西农教学点”“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八个基地和平台,30多位专家到南沟开展技术指导,举办基层农村干部、农技骨干等科技培训30余次,为南沟培养了32名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一支“永久牌”乡土科技人才队伍。
“我们学校在村里有一个实验站,部分师生在实验站做实验,大家看我们增施有机肥改善了葡萄品质、获得经济效益后,开始向我们学习。”张宗勤拿着葡萄跟记者讲起南沟社区做强葡萄产业故事,“只要大家有问题,我们就会想各种办法来解决,以示范效应带动了村民增收。”
记者了解到,去年葡萄有病虫害,村民纷纷请教张宗勤,张宗勤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共同来做全程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一起做了13次的现场讲座,免费给群众提供一部分农药。“葡萄栽培的关键时期,有专家现场给我们做指导,微信群里也可以随时拍照问老师问题。”肖万顺说。
鄠邑区玉蝉街道胡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向养谊谈起葡萄产业眼角带着笑意,“我们村选准户太八号葡萄作为主导产业,有技术问题直接找技术专家,还引入荣华集团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用企业化营销策略,实现葡萄种植丰产增收,亩产值从农户单干时的5000元提升到25000元。”
李佑朴是胡家庄村村民,他笑着告诉记者:“去年一亩地拿到流转金1492元,年底每人分红400元,每个月打工还能挣3000元左右,一年下来有余钱。”
绘美乡村,建设新篇,农民生活更美好
陕西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红色资源、人文资源等,凝聚合力,致力于建设产业强、环境美、设施全、功能齐、乡风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记者了解到,紫阳县腊竹村已经通过开展“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除杂草”专项行动,统筹村“两委”成员和22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落实分片包保责任制,推动了人居环境由“短期清脏”向“长期清洁”持续转变。
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改善村容村貌的大好机会,也是重新规划的契机。
“过去这条河道污水比较多,没有水生植物,经过治理,现在小鱼小虾已经在里边游荡,水质得到很大改善,如今已经变成旅游一景。”蒿坪镇改革村第一书记刘金萌指着河道向记者讲起河道变化。
蒿坪镇农夫市集的小棚子看着很有设计感。“这一片以前是废弃的石材加工厂,工棚乱搭乱建,也有污水,环境不好。” 胡渊告诉记者,曾经的废石场如今已经变成了整洁的农夫市集。
“我们借助人居环境整治和改厕机会,对废弃石材加工厂进行了拆除,安装了排水排污的管网,邀请了西安美院对这一片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方便群众就近销售农副产品。”胡渊说。
蒿坪镇双胜村的墙边,一幅幅漂亮的彩绘很吸晴。安康市拯救梵高绘画馆的绘画师陈哲正在画黄牛。“这是墙体手绘设计制作,我们结合当地实际,把图纸上设计的画落实到墙面上,给村子颜值增色。”陈哲说。
双胜村以前是旱码头,为脚夫的歇脚之地,建有蒿坪铁匠铺、中药铺等。随着历史变迁,南来北往人员逐渐减少。“现在,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我们充分利用历史资源,不搞大拆大建,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拆除5所旱厕,新建旅游公厕,还改造附近农房,用网红小火车与其他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再有歇脚之地。”胡渊说。
蒿坪镇利用历史资源修旧如旧建设乡村,汉滨区县河镇牛岭社区则专注开发红色资源,建设红色美丽村庄。
“牛岭社区由牛岭沟村和牛岭村合并而成,2022年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牛岭社区党支部书记成英地说,“我们围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形成文旅融合新业态。”
县河镇镇长陈宇明告诉记者,牛岭社区已经建成了村史馆、红色文化长廊、观景步道、红色教育多功能厅等基础设施。
“全社区551盏太阳能灯,灯上红色星星晚上也会亮起来,红星在万绿丛中异常醒目,这代表革命火种生生不息。”汉滨区委组织部派驻县河镇牛岭社区第一书记朱将指着道路两旁的路灯说,“这些灯把当年牛蹄岭战役时的战壕与村里多功能厅等建筑连起来,体现红色传承。”
成英地接过话茬,“牛岭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参与到卫生清洁、垃圾清运、排污口整治等工作中来,当前已累计拆除厕所、猪圈、乱搭乱建30余处,完成核心区宜居型示范农房改造152户。”
牛岭社区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安康市美丽家园示范村”。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则是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通过人才引领方式,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美丽村庄建设路径。
“我们村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引才、聚才、育才、留才之路,盘活了闲置宅基地、旧厂房等资产,招才引智,还联合企业及创客平台,以人才领建美丽乡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2.6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2.39万元。”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说。
栗峪口村的土锤咖啡店里,游客络绎不绝。李晨兴领着家人自驾过来玩,“这里离西安不算太远,装修风格不错,好多年轻人来溜达。”店里工作的村民宋逎红告诉记者,“土锤咖啡”、乡村会客厅等成为西安近郊游网红打卡新IP。
“村里变化可大了,村民变化也大了,铁锤咖啡这屋子以前也是废弃石粉厂。” 栗峪口村的村民耿朝晖指着“土锤咖啡”牌子讲起了村庄变化,“原来村里没有游客,也不够干净,卖货也很杂乱,咖啡开起来了之后,村里环境整治好了,大家精气神也好了,维护卫生意识可强嘞,卖货都摆得漂漂亮亮的。”
“这个青年乡创客服务中心以前是一个闲置的冷库,我们中心现在做的就是把人当种子一样,种在村里。”陕西全村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羽告诉记者,村里部分村民在中心里工作,包括厨师、咖啡师、茶饮师、日常的保洁和服务等。“新村民正努力与村里原住村民相融合,有时间一起打麻将,也会参与村里红白喜事。”
除了人才领航促进乡村建设的方式,鄠邑区的蔡家坡村还探索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建设之路。
“村里跟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组建了关中艺术合作社,已经连续举办6届关中忙罢艺术节。”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向记者介绍蔡家坡村的村庄建设,“我们将忙罢艺术节与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对蔡家坡村进行艺术化改造,发展得越来越好了,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万元以上。”
近年来,蔡家坡村以文艺赋能为突破口,邀请艺术家和村民共同参与,将乡土变为艺术空间,田野化为演展现场,把艺术融入到乡村建设中来。蔡家坡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了“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村史馆讲解员王敏娜看到人气渐浓的场馆,深有感触。“开放以来,忙罢艺术节上,村民参与度很高,周六日游客也越来越多。”
蔡家坡村的村民杨彩霞是西安市剪纸项目传承人,闲来无事她就会把剪好的作品摆摊卖掉。“我家里也有地,农闲时候就剪纸,剪好了就在村里摆摊,为村里艺术气息增加点‘色彩’。”
和顺乡里,治理有方,幸福指数节节高
陕西省在乡村治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多种手段,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紫阳县焕古镇党委委员王周继悦告诉记者,焕古镇大力发展新民风建设,通过积分奖励等措施,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
“村民来参加有关新民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可以获得积分,参加一次活动积2分,达到一定积分可到金融超市兑换授信额度,也就是说贷款时候,除了财产考察情况之外,还根据积分看道德征信程度,为后续贷款办茶企等提供参考,积分还可以到积分超市兑换一些生活用品。”王周继悦说。
积分奖励让村民“动起来”,精神激励促进了村民“干起来”。
牛岭社区村民赵永莲家门口的窗户上正挂着流动红旗。“村里从环境卫生、孝义、奉献上看,表现好的就发流动红旗,特别典型的做成展板,放到村史馆展览,供游客观看。”赵永莲说。
“以这种形式树立榜样,村民越来越习惯多干好事,正在进一步形成文明乡风。”成英地说。
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应有之意。合阳县白灵村通过“一核五会六个一”模式,以机制为引领,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一核五会六个一”乡村治理模式,一是指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五会即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村庄建设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五会一体综合施治;六个一,即为民服务一张网络、积分激励一套机制、文明实践一块阵地、数字乡村一个系统、权力规范一份清单、矛盾化解一个说事日。
“整个电子屏幕展示的是数字乡村一个系统,是与联通公司合作创建的,具体模块包括生活服务、志愿服务、沟通服务、平安乡村等,只有本村村民才可以登录进来。”白灵村负责展示电子屏的工作人员赵小庆说,“今年4月份外来车辆撞坏了村里围栏,村民及时发现并将情况拍照上传到了小程序上,很快就修好了。”
“我们村的村规民约是三字经、七字言的模式,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包含敬老爱亲、邻里和睦、简办红白事、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引导村民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文明新风尚。”白灵村党支部书记曹明杰指着村里的村规民约墙说。
“70岁以上老人都免费发放了手环,手环有健康实时监测、定位、紧急呼叫等功能。”70岁的白灵村村民王金海向记者展示他的健康手环。“我的紧急呼叫关联的是村支书和网格长,网格长就是村里邻居,有啥事来得快,家里孩子在外务工,也可以实时可以看到我的信息。” 王金海说。
记者了解到,合阳县倾力打造“乡村说事日”品牌,村上每周一天说、镇上每周两天说、县上工作日天天说。灵泉村党支部书记党建森前几天刚调解了一则纠纷。村民党红哲浇地时候把党德全的玉米地泡了,导致他家玉米减产。后来双方来到村民调解室,党建森介入调解,商定党红哲向党德全赔产,顺利解决掉了纠纷。
“近几年村里很多房子都翻建了,水电齐全,吃喝不愁,有啥事到调解室一说一解决,幸福着嘞。”72岁的灵泉村村民汪明庚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