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自2020年9月被确定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以来,立足试点示范定位,坚持“统筹谋划、稳慎推动、分步实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春节期间,笔者利用返乡探亲机会,就寒亭区杨家埠文旅事业发展中心探索保障农村村民“户有所居”情况进行了调研。
主要做法
2019年,杨家埠文旅事业发展中心依托杨瓦路拓宽改造工程,对宋家双庙村、军屯村两村沿街的55户村民采取拆迁后易地重新划拨宅基地,以统规代建的方式进行宅基地平移,两村平移项目均已在2022年建成交房。
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宋家双庙村、军屯村距主城区仅10余分钟车程,区位优势明显。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接受跨村组安置,对土地征收、异地城镇化方案更是强烈反对。杨家埠文旅事业发展中心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多次召开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针对安置方案、招投标形式、新房分配办法等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村内易地、自筹资金、拆旧建新、统规代建”的宅基地平移方案。宋家双庙、军屯两村村民分别自筹资金1080.4万元与1399万元,各建设二层联排楼房8栋,根据不同建筑面积每栋居住2至4户,平移后的宅基地面积均在山东省规定的200平方米以内。由于采取统规代建模式大大降低了农房建筑成本,宋家双庙村、军屯村每平方建筑成本分别为1480元与1850元。
建立项目实施保障机制。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杨家埠文旅事业发展中心成立了宅基地平移项目领导小组,积极鼓励村民参与项目实施,由村里推选出5名懂工程施工、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村民,对施工现场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杨家埠文旅事业发展中心筹措项目保障资金80万元,完善平移建设区基础配套设施,对道路、供水、强弱电、污水管网进行建设,实现水、电、污全部入地;并通过栽种绿化苗木,进一步提升了平移建设区的居住环境。
深挖宅基地再利用潜力。宋家双庙村一期宅基地平移项目用16亩宅基地,解决了原本需要32亩宅基地的建房用地需求。后续按照此标准安置宋家双庙与军屯两村全部村民,共腾退集体建设用地440亩。两村依托地处杨瓦路两侧,紧靠健康街与206国道的区位优势,积极招引优质乡村产业项目,杨家埠文旅事业发展中心一期招商的预制菜加工中心项目已顺利落地。“宅基地平移+项目引建”模式,深挖宅基地腾退后再利用潜力,有效实现了集约节约用地、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几点思考
农民住宅小区、农民公寓、集中统建自建或多户联建,以及寒亭区探索的“宅基地平移”均属于以集中居住形式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现阶段,集中居住保障方式存在“一户一宅”与“一户一房”两种不同保障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集中居住工作。
一是“一户一宅”的保障方式。农户将原有宅基地退还村集体经济组织,待集体合理规划布局后,统一分配或调整宅基地权益的互换模式。这种模式多采用集中统建、自建和多户联建,本质是通过重构农村建设用地空间以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与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生活条件的整体改善。因而农户身份、相关权利和宅基地性质不发生改变,调研中发现当地农民群众对此种模式接受度较高。
二是“一户一房”的保障方式。在土地资源不足以支撑传统“一户一宅”模式的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村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多探索农民住宅小区、农民公寓等形式的“一户一房”保障模式。此种保障模式是农户以宅基地资格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安置房的使用权以及部分产权,通过较低的成本以旧宅换新房、改善住房条件。但在权益置换过程中,可能出现农房与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机制不健全、补偿价款较低、农民身份被动转变、新房登记颁证政策不明确、基层政府为出让集体建设用地结余指标强迫农民腾退宅基地、农户后代丧失宅基地资格权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部分农民权益受损。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