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常住人口3213.34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933.02万人,占比29.04%;乡村户籍人口1703.1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49.89%。重庆市辖38个区(县),1031个乡镇(街道),9198个行政村(涉农社区),74778个村民小组。针对丘陵山区库区群众居住分散、乡村治理网格单元较大、群众参与度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在区(县)以“院落”“院坝”“院湾”为中心开展“微治理”成功实践基础上,推行党建统领乡村“院落微治理”,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聚焦建好小院、经营庭院、管好院落等关键环节,搭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缩短乡村治理半径,创新乡村治理与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机制,全力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百米”,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到2023年年底,全市打造“院落微治理”、乡村治理“数字化”试点示范村各100个;力争到2027年全面推行乡村“院落微治理”,实现基层问题在院落化解。
一、因地制宜“建设好院落”,搭建微治理“台子”
一是科学设置院落。按“地域相连、民风相近、群众自愿、规模适度、能力匹配”的原则,以自然村落为基点设立院落,一个院落30户左右,形成院落微网格。区(县)乡村振兴局牵头,乡(镇)党委、政府指导做好院落设置命名、运行管理等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重庆市已有3400多个村开展“院落微治理”,占行政村总数的38.9%。如:万州区将行政村(涉农社区)划分为3071个网格、4333个院落,配备专职网格员2905人、兼职网格员3477人、“院落长”4333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是精心选好“院落长”。按照“个人自荐、群众推荐、村级审查、乡(镇)审定”的原则,由在当地常住、有威望、群众公认的能人担任“院落长”,原则上不由村干部兼任。规模较大的院落设置2~3人组成的院落管理小组。建立机关干部、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第一书记“一对一”“多对一”联系“院落长”制度,形成“村民吹哨、院落上报、村组集合、乡镇报到”的工作格局。
三是建好院落设施。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策划包装一批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下沉至院落组织实施,推动水、电、气、物流、快递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法律等公共服务进院落、入农户。如:潼南区利用“三和”民情室平台,组织村民共同规划家乡一草一木、一桥一路,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太安十二院”主题院落。
二、聚焦增收“经营好院落”,做实微治理“里子”
一是培育庭院经济。以乡土资源为依托,以院落庭院为载体,以“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为导向,采取以奖代补、以补代投、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等模式,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如:长寿区搭建“技能分享”平台,致富带头人到院落共享技术和资源,提升群众生产技能,培育产业工人;奉节县引进社会资本开发乡村旅游,探索“村集体+庭院+农户”模式,带动院落发展农家乐民宿58家,引导院落经济抱团发展。
二是建好清洁小院。组织在家农户、公益岗位人员等,组建小院清洁队、院落巡逻队,建立“分户包院”机制,定期开展院落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夜间治安巡逻、收集社情民意等工作。如:潼南区组织院落保洁队伍,开展村庄清洁1500余次,新改建卫生户厕1250户,评选美丽小院400个。
三是开设议事大院。探索“院落说事”制度,设立群众议事厅、百姓说事点,推行“大事政府牵头快办、小事院落协商共办、私事引导群众自办”的“三事分流”机制,引导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将积分制、清单制延伸到院落,重庆市行政村积分制运用覆盖率达88.8%。如:璧山区建立“三级院坝会”制度,区、乡(镇)、村三级干部常态深入院落,实施“敞开说—大家议—齐心办—共同评”闭环议事规则。
四是办好书院讲堂。利用闲置村小学校园、空置农房等资源,建立“小院讲堂”“院落茶馆”,通过“院落主题日”等机制,挖掘院落历史文化,组织村民自己讲好小院故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村史馆。如:永川区设立“评理堂”、沙坪坝区开办“和顺茶馆”、荣昌区创设“新风小院”,既增强了政策宣传力度,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五是开展邻里互助。组织开展生产、生活、健康方面的互助,创设“互助帮帮团”“邻里妈妈团”等,有条件的院落探索开办老年互助食堂,为留守老人照料、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提供解决途径。
三、以人为本“管理好院落”,开好微治理“方子”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村党组织将院落治理作为主要任务,符合要求的党员担任“院落长”,设立院落党小组,组织发动党员带头参与院落治理。如:璧山区推行“党建引领水价治理”模式,组织农民群众共同管水、用水,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价、同管;万州区在农村地区推行“院落主题日”,建起“组织扎根、服务进门、资源下沉、治理增温、幸福提升”党建统领乡村治理机制。
二是强化数字化支撑。重庆市统一构建“一中心[乡镇(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四板块(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治理板块)、一网格[村(社区)网格体系]”一体化智慧治理平台,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治理体系。创新打造“小院家”“巴小智”“爱大足”等乡村治理应用场景,立足农民群众爱用、愿用、管用,建立线上线下参与渠道,通过数字化为“院落微治理”赋能。如:巫山县全域推行“小院家”乡村治理小程序,已覆盖25个乡(镇)、310个村、968个小院,服务村民11970人;巴南区打造的“巴小智”乡村治理小程序入选全国数字乡村试点优秀案例。
三是引导社会化参与。由区(县)组织开展“幸福院落”“优秀院落长”等选树活动。探索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动员社会力量捐赠,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的“共治联盟”。
四是注重系统化保障。区(县)统筹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司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源,为院落建设提供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支持,放大资源叠加效应。将探索推进“院落微治理”工作情况作为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分配的依据,作为能否被推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和全国文明村镇的重要条件之一。市级采取以奖代补、典型选树、政策激励等方式予以鼓励支持。
(本文系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