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北部,面积47.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3万人,常住人口1.7万人,辖21个行政村。漕河镇精心谋划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拓宽群众诉求反馈渠道,着力汇聚乡村治理的社会力量,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2022年以来,漕河镇累计走访群众5万余人次,摸排群众诉求1100条,接待群众1500人次,接听热线340条,为群众办理实事260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60件,化解矛盾纠纷700多起,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乡村治理效能得到有效释放。
一、建好群众会客厅,有事进门“漕”我说
严密组织体系。筑牢“群众就是亲人、来了就是客人、办好就是一家人”的服务理念,镇级层面充分利用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成“和为贵”群众会客厅(“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实现部门整合、多元进驻、服务集聚、集中办公,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和为贵”群众会客厅处于干道旁,使得群众进门方便、愿意进门,从而漕河镇建立起以镇“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为主轴、各村网格通力合作的乡村治理架构。
合理划分网格。将全镇划分为39个网格,把综治、公安、执法、创城、应急、消防、疫情防控等工作融入网格,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实现扁平化管理,构建“纵横交错、分片包干、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的长效管理体系,稳稳托住乡村治理的“底盘”。2023年以来,漕河镇39名网格员共上报事件13918件,记录工作日志9959条,事项办结率为100%。
科学确定事项。镇级安排信访、司法、综治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法律工作者在一线接待群众,突出群众接待、法律咨询、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事代办这5项服务功能,打造“多元服务百事通、基层治理一网通、便民服务如意通”。每天安排一名班子成员、一名副科级领导、一名法律顾问、一名民警、一名接线员在“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联合接待,由镇党委副书记统筹协调、推动落实,实现“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兜起大小事”。
二、开通服务新渠道,拨打热线“漕”我说
漕河镇在进行乡村治理过程中,既发挥村干部“铁脚板”传统优势,又注入大数据信息动能,让网格运转更智能、更高效。
一部热线畅民意。开通“群众一拨我就灵”3218590热线,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牵头、班子成员具体负责、专人专线闭环办理的工作专班,明确了接线员、转办员、督办员队伍,周末无休24小时正常接听,构建了为民服务新渠道,接诉即办、限时办结、定期回访。入户分发3218590信息卡2000余张,工单办理回复率100%。
一个平台抓治理。成立镇级网格化治理大平台,与“天网工程”“雪亮工程”高度融合,全镇396个监控探头全部接入平台,通过大数据手段梳理分析多种途径的信息,实现精细分类、精准分级、精确转办。
一个闭环促落实。网格发现的问题由专职网格员直接办理,重点难点问题按照“网格吹哨、分级转办、响应处置、核查反馈、考核评价、事件归档”流程,实行分级流转、闭环处置,凝聚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攻坚合力。
三、办好活动解民忧,主动上门“漕”我说
漕河镇坚持民有所需、网格必应、应必有果,立足转作风、强服务、真满意,实现网格接诉即办有速度、未诉先办有温度、诉求落实有力度。
全周期服务。在新冠疫情、汛期、禁烧等重要节点,村干部24小时待命,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风险隐患在一线消除、难点问题在一线解决”机制,每天将网格巡查一遍,做到“居民大病困难必过问、发生突发事件必过问、邻里矛盾纠纷必过问、邻里守望相助必过问、群体服务诉求必过问、开展志愿服务必过问”和“困难群众必访、独居老人必访、残疾家庭必访、出租房屋必访、失业人员必访、留守儿童必访”,严格落实“班子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网格、网格员包户”,做到“清底数、清政策、清任务、清措施、清隐患”;每月对网格内所有住户、企业走访一遍,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每月至少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及时解决困难问题。2023年以来,开展全民反诈摸排走访11623人次,发放宣传单页1万余张,悬挂条幅50条,设置展板100块。
零距离服务。开展“群众吹哨、党员报到”活动,建立群众诉求攻坚化解清单,解决存量诉求,将群众烦心事变成满意事,让作风真转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各村明确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建立增量台账,将群众的操心事变成高兴事,让干部真服务。开展“民意我来听、群众真满意”活动,利用非工作日时间,开展“周末说事”,办好定量实事,将群众的揪心事变成开心事,让群众真满意。
针对性服务。对村干部反馈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漕河镇党委研究制定了“书记会客直通车”“周末五点说事会商”“定期督办回头看”“矛盾隐患清单管理”等制度,促进了乡村治理得到更高效、更长效推进。
四、“三扶”工作惠民生,遇到困难“漕”我说
漕河镇以统筹民生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构建“三人、三扶、三个到位”工作体系,从“兜住底”向“优服务”拓展,实现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三人”队伍提质效。组建由248名热心人、明白人、带头人组成的“三人”队伍,建立留守儿童、精神病人、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台账,创建“幸福食堂”“六七课堂”“希望小屋”“阳光诊所”“冬日暖阳”民生服务品牌,围绕“一老一小一困”开展帮扶救助。与济宁医学院合作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辖区群众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与北京科技大学黔路微梦支教小队合作,在暑期开展“六七课堂”。
“三扶”专班聚合力。从扶贫办、民政办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三扶”(扶老、扶幼、扶困)专班,实体化运行。通过“三扶”专班牵头,狠抓脱贫户、困难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主体相关政策落实,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以来,共赠送“三扶”防疫爱心包498个,走访群众680次。
“三个到位”出成效。为破解政策外困难群体的即时帮扶难题,保障“三扶”工作可持续发展,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与“三扶”群体之间建设“连心桥”,募集“三扶”资金122万元,重点资助老年人、儿童中的弱势群体,2022年发放16.6万元,救助政策外困难群体60人。
(本文系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