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县:创新举措为家庭农场赋能
时间:2024-04-19 14:06:00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崔田利 韩云龙 蒋学杰 字号:【

  山东省莒县是鲁东南地域的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00多万亩。近年来,莒县高度重视家庭农场的培育和规范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方式,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家庭农场,有力促进了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自然农业向法人农业的转变。截至目前,莒县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073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97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39家,成为鲁东南地区家庭农场最多的县。

  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山东省莒县通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的方式发展家庭农场,着力在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扶持、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发展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示范引导,家庭农场积极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种养、规模经营,促进了种养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土地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和挖掘,亩均纯收入达到几千元以上,有的达到几万元,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莒县小店横山家庭农场有机茶园面积达到400余亩、钢结构低温棚80余亩,安装滴灌、微喷管道近4000米,并配有半自动炒茶设备,年收入达300余万元,每年可带动村里400余人就业;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发展有机绿茶1000多亩,帮助周边群众解决茶叶销售问题,让更多群众通过有机茶种植走上了致富道路。

  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平台。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在家庭农场打造科技示范基地,每个基地每年示范展示2项以上具有引领性的主推技术,并组织2场现场示范观摩活动,供农民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周边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观摩学习。同时每个基地选配专家和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给予指导,构建了“专家+骨干人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户”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加快了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2020年以来,共在莒县世金家庭农场等农场建立了15个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了示范作用好、带动能力强的莒县绿禾硕果家庭农场、莒县在水一方家庭农场等26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小麦鲁原502、玉米登海605、大豆菏豆33、花生花育958等主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20个,示范推广“小麦-玉米周年‘双晚双减’丰产增效技术”“设施蔬菜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59项,每年到莒县世金家庭农场等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训学习的人数达到2万人次,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方式。莒县家庭农场从业人员虽然数量多,但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据调查,该群体44.6%的人员为小学以下文化,34.8%的人员为初中文化,20.6%的人员为高中以上,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实用人才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方式转变和生产经营效益的增加。针对这个现状,莒县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创业培训等强农惠农项目,广泛开展家庭农场能力提升培训,创新了“室内培训+田间课堂+跟踪服务”的培训方式。该方式由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家庭农场成员在培训教室,开展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员讲台下听课的“室内培训”;同时还组织学员到本地域技术先进、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莒县范亮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莒县世金家庭农场、浮来青集团有限公司茶叶示范基地、招贤五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果菜花卉示范基地等实训基地开展“田间课堂”培训,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并现场解决问题。学员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本家庭农场的经营中,接受实践检验,对当时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可及时联系农业农村部门和授课教师协同解决,授课教师也会深入到学员所在的家庭农场进行回访和跟踪服务,及时反馈并现场解决学员遇到的难题。2020年以来,莒县通过该方式培育家庭农场人员600多人次,有力地提升了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创新“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合作发展方式。近年来,山东省莒县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重要环节,鼓励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扩规模、提档次的合作经营模式。山东志昌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莒县鑫昌家庭农场、日照市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莒县葡萄研究所、莒县葡萄科技观光采摘园等实体组织及部分农户组建形成了“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企业通过契约、合同方式,采取保护价收购、按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目前该利益联合体拥有苗木生产基地1680亩,主要从事苗木繁育及葡萄果品生产、农业技术研发、旅游观光、葡萄酒酿造、果园机械开发、技术咨询、农资配套服务等生产经营业务,是一个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总资产6000万元的现代农业平台,并带动农村劳动力160人就业。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刘官庄镇财政经管服务中心、山东省莒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