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笔者回到了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桦厂镇东风村,正值村里举办以“农民节日农民办,欢天喜地中国年”为主题的首届“村晚”。笔者与东风村乡村振兴总顾问、吉林大学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恩及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度交流。
农民的“村晚”也精彩
此次“村晚”是东风村党支部组织农民自发举办的,没有财政资金支持、专业策划,也没有专门的演出场馆。由东风村和周边村屯有才艺的农民共同参与,编排了双簧、小品、歌舞、情景剧、东风甜歌等30个节目,演出人员超130人,现场观众超400人。同时,在快手平台上同步直播,包括节目展播、民俗展示、生态农业介绍、农民网红生活场景展示等,平台直播观看人数16万人次。
“村晚”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乡村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仅有82岁的演员,还有拥有几十万粉丝的村里网红“济公老乐”全程直播。村民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从创作到排练,就拿出来了一场散发着乡土味和烟火气的“村晚”,东北农村原汁原味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也让笔者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火热气氛。
“村晚”源于合作兴村、生态建村、文化强村
东风村的快速发展为“村晚”举办奠定了基础。2023年,在吉林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吉林大学科研团队指导下,东风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村党支部多方拓展渠道,寻求政府项目,引进农业技术,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1000元,被吉林市评为“‘两山’实践示范区”。
引进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经营体系。一是生物发酵技术生态养殖,引入生物发酵床技术,利用生物菌种+水稻秸秆,开展养猪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二是稻鸭共生,稻田养鸭实现鸭子除草、除虫、减少农药使用,同时增加养殖收益;三是育苗棚栽培菌菇,引进栽培大球盖菇和猴头菇技术,增加农闲收入;四是牛粪养殖蚯蚓,引进蚯蚓养殖技术,使畜粪变废为宝;五是建设生态文化农旅,利用东风村5万平方米荷花湿地打造景点,吸引城里人体验乡村文化。
建设凝聚村民激发内生动力的强村文化。一是举办秧歌舞大赛。村民盛装打扮,新颖的舞蹈、靓丽的服饰、动感的音乐和灿烂的笑容交相辉映,发扬了东北民俗艺术。二是举办重阳节活动。为老人义诊、理发、包饺子,送围巾、手套等,增强了村庄凝聚力。三是举办“村晚”。让“麻将”“扑克”等逐渐消失,真正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帮助其找到了参与集体活动的幸福感。
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一是村民入社率较低,经济效益不及预期。村民对党建领办合作社的模式认识不够深,全村入社农民数量仅36人,建议加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宣传,突显示范效应,促进村民的参与意愿。
二是人才队伍老龄化,经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依赖于村党支部成员,平均年龄51岁,建议加强组织培训,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缺乏外部力量参与村屯建设的有效路径。东风村对外部的拓展能力已经遥遥领先周边村屯,但效果仍旧不明显,建议因地制宜加大引导政策,运营好已有项目。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