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让寂静的农村开始喧嚣。2024年春节期间,笔者记录了在家乡的零散见闻,还做了些春节活动调查,谈谈宅前屋后的那些乡土情怀。
零散见闻
春节和农村的组合总会唤起人们的乡情。记忆深处的年味,很多都源自农村的老房。前些年等待安置,家里都是在城里楼房过年。吃年夜饭,看春晚,去富春江边看烟花便是除夕的全部了。这次是在刚分的农房过除夕,又重回了旧习俗。烧纸钱祭灶神、先祖祈福,放烟花、分发压岁钱,在守岁和零点的“开门”爆竹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农村宅基地是广大农民“根”之所在,而宅基地又为农民的乡土情怀提供了承载空间。春节,外出闯荡归来的亲戚们热衷于在院子里围成一圈,晒太阳,品粗茶,聊这一年的故事,感慨这样的过年才是最原汁原味的。初一,奶奶晒着太阳问:“富琴(小姑)家里今年弄没弄祭祀?”大姑回道:“今年他们整个村分了高层楼房,一百来个平方米,都不兴弄了,就吃个年夜饭。”有人接道:“我是觉得,再好也好不过宅基地,分几套楼房有什么用,弄得过年都没有气氛了。”
农村的年会既是娱乐,也是文化的传承。正月的农村年会一直陪伴着笔者长大,大家一起吃馄饨、炸串,凑热闹听戏。2024年春节,没了疫情的干扰,自家所在的稠溪村年俗活动又“活”了起来。初三晚上,杨家新区自然村自发凑了15万元在操场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初八到初十,董家村也凑钱请了越剧团,唱了三天大戏,吸引了不少附近镇上人观看。
随着进城农民增加,高楼大厦的城市生活与悠远传承的乡土情怀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碰撞。初五,安置楼房小区业主群反映有人在门口祭祀烧纸,烧纸产生的烟雾触发了楼内消防警报,业委会和物业都到现场查看,引发了不少关注。
对春节活动的调查
春节期间,笔者通过大学、高中、亲友、小区业主等微信群,对春节活动做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共收到了104份调查问卷结果。填报问卷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0~40岁(占比87%),从人群画像上看,更多地反映了当代城市打工人的春节生活。
其中,47%的人有农房居住,是否有农房居住和春节活动密切相关。具体来看,吃年夜饭和走亲戚是春节的主要活动,但是有农房居住人群参与走亲戚的比例要高8个百分点。其他传统活动上,有农房居住的人群同样存在参与度更高的现象,在除夕参与祭祀、放烟花、发压岁钱等活动方面的比例均高出没有农房居住人群10个百分点。其中祭祀、放烟花等需要空间保障的传统活动差值最大,与之相对的是,无农房居住人群看电影这类现代活动的比例更高。
对乡土情怀的思考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乡土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应给农民的乡土文化保留空间。宅基地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修久的乡土情感,体现了农民对“宅”的眷念。祭祀、烟火、年会等春节传统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保障。要妥善保障农民的居住权益,不得以各种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
应关注进城农民的乡土情怀。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在强调物质保障的同时,对进城农民深植于心的乡土情怀及其背后的精神需求同样要给予重视。对于部分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乡土文化,要给予一些缓冲空间,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