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关国本,粮系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安全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倒春寒”频发普发且逐年加重,对小麦的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原站长、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柴守玺长期从事冬小麦和春小麦栽培和育种工作,他说:“相比于干旱、烂场雨、病虫害,‘倒春寒’的危害常带有毁灭性,它是决定收成‘有与无’,而不是‘多与少’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它已上升为影响许多地区冬小麦安全生产的头号灾害,应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
柴守玺解释说,“倒春寒”的频发普发,可能与全球气候加快变化背景下的气温不稳定、波动大有关。它比冬季冻害造成的损失更大。冬小麦遭遇“倒春寒”后,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而且还会造成化肥、农药、劳动力等投入的浪费。同时,“倒春寒”对花蕾期的多年生林果(苹果、桃树、樱桃、核桃、花椒等)也常造成巨大危害。
目前,“倒春寒”在我国几乎年年发生,甚至一年发生多次。柴守玺说,从12月到翌年终霜期前,都有可能发生,西北寒旱区终霜期结束要等到5月中旬前后。“倒春寒”一旦发生,挽救余地较小,挽救效果也有限。这期间种植小麦和林果的农户会一直提心吊胆。
不过,柴守玺也说,广泛的生产实践表明,不同品种的冬小麦抗“倒春寒”能力差异明显,有些品种安然无恙,有些则死亡严重且绝收比例高。选用抗“倒春寒”能力强的品种是预防损失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受“倒春寒”危害较重的冬小麦品种多数是半冬性或偏春性品种,而冬性品种相对安全。生产上冬小麦品种选用不当、布局不合理,是“倒春寒”造成危害的首要原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柴守玺认为,加大冬小麦品种抗寒性研究十分必要。因此,他建议:
一是启动冬小麦抗“倒春寒”重大研究专项。研究制定冬小麦品种抗“倒春寒”性能的技术标准;研究“倒春寒”抗性的生理生化和遗传控制机制;研发防控“倒春寒”的栽培技术、化控技术以及良种良法结合技术。
二是成立国家冬小麦品种抗寒性鉴定基地。基地要尽快对我国主产区应用面积较大的冬小麦品种作出抗寒性评价,为各地选用抗“倒春寒”品种提供依据,并在时机成熟时,将其作为农业农村部授权的认证鉴定机构。此事宜尽早启动,可先行先试、边试边改、逐步完善。鉴定基地适合选在海拔1700~1900米、年均气温7.0~7.5 ℃的西北寒旱区,该区域的气温条件适合在大田自然条件下进行抗寒性的鉴定和抗“倒春寒”品种的筛选。
在鉴定筛选技术上,可采取秋播和春播双重鉴定筛选法。长期研究和广泛实践表明,通过秋播和春播双重鉴定,可以比较可靠地鉴选出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较强的冬性品种,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立马见效的办法。该方法可常年进行,无需等“倒春寒”发生年份才进行鉴选和评价。凡是秋播能安全越冬和抽穗正常的品种,可判定为冬性或半冬性品种,淘汰春性品种;再次通过春播,凡不能抽穗的属于冬性品种,抽穗不正常的属半冬性的品种,抽穗正常的属于春性品种。春播可再次验证哪些品种是冬性或半冬性的,同时可对抗寒性进行量化分级。
三是国家种子管理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今后凡是申请国家和省级冬小麦新品种审定,必须提交认证机构的抗寒性鉴定结果,并作为确定新品种适宜推广范围的主要依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