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作出多方面的改革部署。农业经营方式对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农村改革之初,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经营方式从集体统一生产向农户承包分散经营的转变。作为农业经营方式优化的结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提升农户务农积极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远低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欧美国家,甚至明显低于同属亚洲人地关系紧张的日本和韩国。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4.99万元/人,明显低于预期目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从业者数量过多且老龄化。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766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24.1%,而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农业就业人口过多的情况可见一斑。而且,农业就业人口的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持续增加。2003年60岁及以上的务农者占比为8.15%,至2019年已激增至27.25%,提高了19.1个百分点。二是耕地质量不高且细碎化。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但全国可灌溉耕地面积只有10.4亿亩,超过40%的耕地无法灌溉。“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还在影响农业发展。而且,受地形地势和当初“肥瘦搭配、按人均分”发包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户经营的耕地细碎化较为严重。农业农村部农村土地确权数据表明,全国14.9亿亩耕地共11亿块,被1.99亿户农户承包,户均承包地面积只有7.49亩,却多达5.5块。耕地细碎化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影响了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三是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农户众多、耕地细碎,绝大部分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都较小。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发布的《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0年)》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有24076.1户农户经营耕地,其中经营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农户只有1152.5户,占比不足5%,虽然比几年前有所增加,但改变不大。为了生计,小农户往往需要兼业经营,不会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那样积极采用新技术、向土地投资,因而无法获得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益,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确保粮食生产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立足于现存问题和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改革。
第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为了解决“谁来种地”问题,2019年,中办国办发布《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另外,为了让务农者可以获得更多土地资源、让老年农民过上体面的生活,除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外,还可以借鉴日本、法国等国家在农业转型期实施的农民退休制度,提高老年农民的养老补贴,支持引导其将土地交给青年农民耕种。
第二,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解决农户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耕地质量和细碎化治理提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依靠地方难以完成,需要中央统一谋划、高位推动。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升耕地质量和耕地连片水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并要求“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以减轻产粮大县的财政压力。同时,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和中央改革部署,下一阶段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更好地与农地细碎化治理、建成后的管护利用等相关改革统筹推进。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依靠“户均不过十亩田”的超小规模农业,难以建成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土地权益提供制度安排,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让真正务农者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支持土地流转,为符合条件的土地连片流转提供政策配套支持,让更多有能力有意愿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户经营主体流入适度规模的连片土地。此外,要借助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推广,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科技支撑,提升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经营收益。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