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专项行动,为补齐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提供了人才、资金、技术支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笔者对北京市21个乡镇26个村开展了实地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紧扣“四个中心”城市定位,探索出了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径,形成了党建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村企合作、抱团发展、融合发展、区域统筹等创新模式,推动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党建引领型。有一个好支部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弱村要靠好党支部带领才能打开局面,富村要靠好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在北京市这个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有力的党支部更是农民财产权利的组织保障。昌平区天通苑北街道白坊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区位、人才、资金、渠道等优势,牵手昌平区流村镇古将村,整合现有生态环境、村居特色、人文历史资源,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以支部共建、资源共享、集体共融、村民共富的方式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密云区穆家峪镇北穆家峪村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加强村党组织队伍建设,培育村“两委”班子人才梯队,形成了村党组织书记帮带制。积极争取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发展资金、消除薄弱村资金及社会资金580万元,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20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与步长药业开展村企合作,发展中医药产业和特色种植业,推动“科技小院”落户北穆家峪村,为设施农业发展、农业技能人才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等提供全方位的帮扶指导。目前北穆家峪村正聚力谋划如何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创新驱动型。近年来,北京市中心城区以承接首都功能为切入点,主动融入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农村集体产业用地产业升级。海淀区依托中关村科技园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农村集体产业从单一的房屋出租向服务转变,东升镇马坊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的东升科技园,从楼宇出租拓展为集招商运营、商业服务、社区住宅、楼宇物业、资本运营等多种业态于一体。通过打造科技创新、金融、政策、生活服务四大服务平台,聚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服务机构,搭建泰利驿站等便利化服务一站式窗口,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品质,逐步向科技配套服务业发展,成为农村集体发展物业服务的标杆。2022年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期的总收入达328亿元,税收达29亿元。丰台区依托重点功能区辐射引领作用,聚焦金融科技、高端商务、物业服务等,推进农村集体产业向楼宇经济、服务经济转变。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目前已有52家企业在科技园落地。丽泽金融商务区累计开放绿地852亩,坚持“金融+科技”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商务新业态,入驻企业共计1013家。
绿色发展型。绿色发展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也是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一是打造绿隔集体产业。朝阳区将台乡作为第一道绿化隔离带首批试点,建成近4000亩将府公园核心区。通过统筹“一绿”建设试点平衡资金,建设星地中心、颐堤港二期等重点项目,吸引科技、文化研发等“互联网+”企业,并配套相关服务设施,形成30万平方米良性集体资产,集体年收益达3亿元以上,推动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促进了全域营商环境整体跃升。二是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区绿色资源优势。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深入挖掘绿色资源,打造了国家3A级风景区神泉峡。同时,以“‘峰’火传承妙峰山”红色党建品牌为引领,谋划打造“七彩炭厂”党建品牌,依托特有的炭文化、红色遗址、非遗传承及景区优势等,探索“红色教育+”产业新模式。平谷区峪口镇东樊各庄村依托峪口千亩森林公园发展林下经济,创建峪口康养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达278.1万元。
村企合作型。推动村企合作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将村集体和村民“嵌入”产业链,为北京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一是村集体“筑巢引凤”,企业轻资运营。丰台区王佐镇西庄店村于2006年开始向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2016年,西店村集体流转180亩林地和100亩农田,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2019年,西店村投资1000万元成功打造绿野仙踪郊野乐园和向阳花公社两个项目,并引入绿野奇缘(北京)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村集体获得租金保底收益和3%的项目经营收入,年收益达到200万元,解决80位村民就业。二是村企共生,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长城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党建引领、村企合作,探索“农民合作社+民宿企业”模式,将长城文化有机融入到村集体经济发展。2015年北京妫水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妫水人家)入村打造“石光长城”精品民宿项目,并带动村内18个民宿户共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2021年石峡村在薄弱村帮扶政策支持下,改造升级村内闲置房屋6处,出租给妫水人家,村集体年增收32万元。多年来,妫水人家不仅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而且建立了良好的村企共生关系。三是引入闲置农宅租赁“智慧管家”。大兴区黄村镇三间房村与北京叁间房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搭建叁间美房智慧乡村平台,实现租房管理规范化与数字化,告别无序收租的低端“瓦片经济”。村企合作以来,房屋托管率达到80%,村民平均每户租金9.7万元/年,户均年增收1.7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万元。
抱团发展型。为提高集体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地区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各区基于薄弱村的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等现实情况,探索多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的新模式。一是飞地抱团购置物业资产。海淀区温泉镇东埠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资金1亿余元,与白家疃村、杨家庄村共同投资购买“中国铁建理想谷”项目“3-3-277地块”同一园区的三栋办公楼,建筑面积10248平方米,85个车位,租赁给海淀区民政局用于开办儿童福利院。二是联营抱团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大兴区长子营镇潞城营一村等5个村探索“五村联营”模式,每村投资10万元,打捆5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由资源多、土地多的村来经营实施,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林下经济、订单蔬菜等产业。联营第一年实现每村盈利10%,第二年盈利翻一番。在“五村联营”模式带动下,赤鲁、小黑垡等5个村联合成立凤河联盈合作社,整合优质农业资源,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年销售额达300万元。三是抱团购置大型机械设备,增加集体资产收益。在乡镇政府的统筹推动下,延庆区永宁镇东灰岭村、王家山村等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用每个村10万元薄弱村帮扶资金入股合作,委托镇政府代为购买大型机械设备,每个村占有设备的1/7产权,镇政府与每个村分别签订了协议,并分别开具了7张购置发票,资产计入各村账户,租给国有企业后,前7年每个村年获得设备出租收入1.75万元。
融合发展型。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推动北京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差异化的错位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产村融合方面深入探索,形成了一批融合发展的典范。一是“民宿+”促进农文旅有机融合。门头沟区大力打造“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整合、串联各类文旅资源,融入文化、娱乐、休闲、餐饮、科普等体验活动,构建“小院+”新场景,大幅提高精品民宿的知名度和经营效益。2022年“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同比增长37.9%,实现收入5783.3万元。二是整村盘活推动产村融合。昌平区北七家镇沟自头村投资建设未来新视听数字产业园,村集体每年获得租金1000万元,且约定每三年递增5%。为更好地解决园区的配套服务,盘活利用村集体资源,村集体成立了产业配套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公司进行运营,村企按6∶4进行收益分成。沟自头村拟将原村民小区改造升级为产业园区的配套公寓社区,逐步实现产业园区职住食一体化。
区域统筹型。多年来,朝阳区来广营乡、崔各庄乡,海淀区东升乡,丰台区南苑乡、卢沟桥乡,大兴区西红门镇等多个乡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集体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成功探索了一种以股份合作制为制度安排,以跨村集体土地入股、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的乡镇统筹集约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组团发展模式。据调研,朝阳区正在探索建立区级统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区级统筹集体土地资源,实现乡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通过乡级统筹土地增值收益,促进村际之间利益平衡,共享土地收益权。将台乡东八间房村于2013年年底主动推进集体土地腾退和产业升级,目前全村集体土地3000亩土地,其中建设郊野公园97亩,平原造林713.66亩,平原生态林1061.93亩。征地补偿款由将台乡联社统筹投资,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00万元。
(本文系北京市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2022年重大课题“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2GLB030)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