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可复制样本 解锁高质量发展密码
时间:2024-03-19 21:36:34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从偏僻的负债村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从曾经的产业“空白村”到如今的特色产业强村,从“靠山吃山、坐吃山空”到“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在荆楚大地,一个个绿美村庄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在连续5年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行动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产业发展型、资源开发型、生产服务型、村庄经营型、劳务输出型、物业经营型、资本运营型七种新型发展路径,绘就了一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的崭新图景。

  截至2022年年底,湖北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267.13亿元、村均114.9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69.55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67.19%。

  近日,湖北省召开了首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宣传推介活动,发布了武汉市汉南区军山街王家村等21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本刊从中挑选7 篇案例并配以湖北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的调研报告,集中展示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色做法,以供学习参考。

 

  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实力,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湖北省聚焦解决农业农村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为实施强县工程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湖北省经管局组织专班深入挖掘各地典型做法、认真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积极探讨政策、举措、对策,以此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更好发展。

  初显端倪:集体经济扬帆起航

  近年来,湖北省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着力培育和做强村级经济发展“增长极”,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一)资产规模明显壮大。2022年年底,全省共清理集体资产资源经济合同18万余份,核实集体资源2.4亿亩,核实集体资产2472.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717.46亿元。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形成扶贫项目资产1501.16亿元,其中880.43亿元确权到村集体,占比58.65%。

  (二)经营收益明显提升。2019—2022年,全省实施扶持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行动,累计安排资金19.5亿元,扶持行政村4500个,示范带动全省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66.8亿元,村均约107万元,比2017年年底村均增加30.01万元,增幅38.98%。

  纳入统计的23235个村中,集体经营收益10万元以下的村5746个,占总数的24.73%,比2017年年底下降52.75个百分点;集体经营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16173个,占总数的69.6%,比2017年年底上升47.09个百分点。

  (三)经营方式明显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发展、“自主经营”向“合作经营、委托经营”方式转变。江陵县按照“强村联弱村、大村联小村、示范村联潜力村”的“联村发展”模式,建成2个县级联村产业园、11个镇级联村产业基地;按照“村企联建”模式,全县79家市场主体与76个村结对联建。随县成立镇级“种田公司”,建立“1+N”委托经营体系(“1”代表“种田公司”,“N”代表全镇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冬闲田进行集中托管,村均托管面积200亩。

  (四)治理架构明显完善。全省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23333个,由农业农村(经管)部门登记发证,集体经济组织有了统一的“身份证”,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充分行使,承担起过去由村委会代行的管理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职能,逐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五)资产监管明显规范。在全国率先整省推进村级债务化解。截至2023年3月底,全省已化解非经营性债务187.49亿元,化解率达92.68%,武汉、宜昌、恩施等5个市州实现整市清零,孝昌、大冶等69个县(市、区)实现债务清零。省级先后制定《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湖北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全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55个,87个县(市、区)联入全省集体“三资”监管信息系统。

  (六)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身份认定和折股量化,全省已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035万人,明确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收益的“受益人”,累计分红23.33亿元。2022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1.69亿元,用于村民福利费支出2.36亿元,切实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路径多元:发展模式百花齐放

  湖北省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多点开花,齐头并进,形成了以下七种模式。

  (一)聚焦乡土特色,走产业发展型之路。该模式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广水市广水街道驼子村大力发展蔬菜、香稻、莲藕、王鸽等特色产业,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收入17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90元。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精品西瓜种植、特色旅游与光伏产业协同共进的综合发展格局,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万元,人均纯收入2.1万元。南漳县东巩镇铁家垭村引进裕康菌业有限公司,与村集体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种植基地,发展壮大食用菌、吊瓜等特色产业,2022年为村集体创收超过100万元,带动农户和脱贫户增收120万元。

  该模式可在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培育较好、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较大的区域借鉴推广。

  (二)聚焦综合利用,走资源开发型之路。该模式通过发包、出租、经营等方式,依法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森林、山岭、荒地、滩涂、水流水域等资源,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磷矿、水电等资源,建成了集磷矿开采、磷化工、水电、旅游、酒业、服务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村集体控股达64.4%,拥有村级企业20多家。2022年,尧治河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亿元,利税3.8亿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2.5亿元。沙洋县结合集体经营性建设入市试点,将腾退的宅基地31.01亩调规后入市交易,为集体增收554.6万元;通过放活宅基地使用权,鼓励村集体和农户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全县开办农家乐266家、民宿58家。黄梅县孔垄镇梅垏村将村集体所有的595亩湖田,按每亩1100元的价格进行发包,仅此一项,2022年村集体从中获得收入65万元。

  该模式可在土地、森林、山岭、荒地、滩涂、水流水域等资源丰富,具有比较优势和开发价值的村借鉴推广。

  (三)聚焦市场需求,走生产服务型之路。该模式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秭归县郭家坝镇擂鼓台村根据本地市场需求,成立擂鼓台村采果、修枝、施肥、无人机飞防服务队,在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同时获得居间服务收入。

  该模式可在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整体较高,农技人才、劳动力资源相对富足的村借鉴推广。

  (四)聚焦业态融合,走村庄经营型之路。该模式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成立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开展服务、统一品牌运营和分户(组)生产经营”四统一分的办法,走茶旅融合之路,打造堰河村4A级景区,创立“堰河香”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发动农户种茶叶、建民宿、开发旅游项目、卖特色农产品等。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堰河村人人分享发展红利的“聚宝盆”,全村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或者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到10万元。罗田县九资河镇天堂湖村依托大别山特色山水资源,以“花”为媒,引进湖北天堂胜境旅游园艺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亿多元,打造“杜鹃花海”项目,村集体每年入股分红10万元,带动周边50多个农户稳定就业。

  该模式可在具有土地、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红色基因、非遗传承等人文风光,乡村建设成果较好的村借鉴推广。

  (五)聚焦就地就业,走劳务输出型之路。该模式立足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村集体通过成立劳务合作社或劳务公司,组织当地农民承接本地和周边区域劳务服务、家政服务、建筑施工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农村各类生产生活服务,推动集体创收和农民就业。襄州区伙牌镇伙牌社区成立劳动服务型公司,为襄阳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企业提供装卸、垃圾清运、供水、租赁等服务,每年为社区增收100万元。掇刀区麻城镇中山村成立荆门中叁人力资源公司,为农户提供“保姆式”“订单式”服务,并做到“三个统一”:统一务工人员调配,统一管理,统一工资结算。劳务公司从刚开始立足本村的50多人,到现在辐射周边多个村,促进村民增收2万~ 6万元、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该模式可在部分已经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资源相对富足、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为二三产业的村借鉴推广。

  (六)聚焦资产盘活,走物业经营型之路。该模式通过改造提升、盘活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厂房、闲置校舍、仓储设施、农贸市场、停车场以及其他可用于经营用途的资产,采取物业租赁、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檀溪湖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将集体厂房、设备、酒店等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对集体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年租金收入2000多万元。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村将村集体所有的药材炕房租赁给巴东县野花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村集体每年可从中获得保底租金15万元。沙洋县沙洋镇友谊村自筹600万元修建了占地4110平方米的工业园,引进市场主体入驻后,年收取租金达65万元;依托靠近城区和384国道的区位优势,新建20亩停车场,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该模式可在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城郊村、经济发达村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安置区借鉴推广。

  (七)聚焦股份合作,走资本运营型之路。该模式将村集体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以及厂房、机械设备等实物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宜城市金山村引进市场主体,联合成立湖北丰沃生态环保公司,村集体以土地、厂房等资产入股,公司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村集体年分红25万元。秭归县整合涉农资金70万元入股黄家片区“药谷”产业园,已成功招租市场主体,为7个村增收16万元以上;入股760万元建成的泄滩片区“橙山”产业园项目,为4个村增收30万元以上。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以村集体所有的1处观景平台、3栋木屋和1栋石墙院入股,联合7位回乡能人投资成立公司,经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年均可获得分红8万元。

  该模式可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村级土地、人力等资源开发较为充分,村级资金、资产较多的村借鉴推广。

  改革赋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强县工程和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实践,强化政策扶持、激发要素活力,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推动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压紧压实责任。在省级层面成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财政、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推进,乡镇和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集体经济收入指标纳入各县(市、区)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各地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责任。推广江陵县实施“强村联弱村、大村联小村、示范村联潜力村”的“联村发展”模式,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湖北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制定财政、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等“一揽子”支持政策,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规范管理和外部顺畅运行提供法律支撑和政策依据。

  (二)强化要素支撑。一是突出人才支撑。加强人才储备,调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力争每个村常态化储备后备人才2~3名。加强人才选育,从退休干部、致富能手、外出经商人员、退役军人、返乡高校毕业生中培育经营型、开拓型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加强人才培训,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程,用三年时间,对全省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脱产培训。二是突出土地保障。积极推进“小田变大田”,出台《湖北省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借鉴沙洋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经验,盘活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厂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有效增加集体收入。三是突出资金支持。统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按照每个扶持村60万元的标准,继续支持4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尽快消除“空壳村”“薄弱村”和经营收益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拓展集体经济组织融资渠道,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物业资产、资源收益权、应收账款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在贷款利率、担保条件、贷款期限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政策。

  (三)强化竞争能力。一是做强经济组织。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全面明晰集体资产权属,将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划转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财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的职能作用,增强自主发展动力。建立集体收入增长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绩效报酬挂钩机制,对集体收入增长成效明显的村,可从当年集体收入增量中安排一定比例奖励经营管理人员。二是做优特色产业。县级层面制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或方案,根据不同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坚持“一村一策”分类发展,让“该干什么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提升持续村集体经济增收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做新发展模式。推广服务经济,通过村集体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队等各类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技推广、农资供应、统防统治、农产品营销等生产生活服务。推广劳务经济,通过村集体成立劳务合作社或劳务公司,有偿承接本地建筑施工服务、家政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农村各类生产生活服务。推广物业经济,通过改造提升、盘活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厂房、闲置校舍、仓储设施、农贸市场、停车场以及其他可用于经营用途的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结合地方实际,学习借鉴浙江“强村公司”“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等创新做法。

  (四)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健全监管机制。修订《湖北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民主决策程序,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规范村级财务、合同和项目招投标管理。探索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资产分管、财务分设的具体办法,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二是规范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决算、资金管理、债务管控、开支审批、收益分配、财务公开、内部控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资金管理。建立以集体经济组织账务乡镇代理模式为主、第三方机构代理和集体经济组织自主记账为辅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稳步提升会计核算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资产管护。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确保集体资产确权入账、规范交易、规范运行。加强经营性资产运营,通过承包、租赁、合作、自主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实现资产增收增效。

  (五)强化联农带农。一是突出农民主体。将共同缔造理念贯穿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过程,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二是多种形式联结。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引导农民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建立“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三是规范利益分配。持续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分配,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促进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供稿:湖北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