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重要论述,是扎实有力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
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同向发力,脱贫人口2021年和2022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250元和14342元,同比增长14.3%,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3%增速。2023年持续加大工作力度,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中有增。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98.25万人,超目标任务279.08万人,有力推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器”。当前,工资性收入是脱贫人口收入的“基本盘”。然而在疫情等因素综合影响下,脱贫人口稳岗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工资性收入增长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部分边远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产业低效,持续脱贫能力建设不足,制约了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增长,脱贫稳定性不强。助力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促进脱贫地区持续发展,坚决避免整乡整村规模性返贫,才能守牢底线,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增添动力。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精神双重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一方面通过政策帮扶等方式助力脱贫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优化脱贫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推动扶持项目落地和致富产业发展,助力脱贫人口增产增收,可以为推进乡村振兴强化物质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动态监测等方式实现对“三类户”的识别预警,强化医疗保障兜底功能,及时解决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可以增强脱贫人口发展信心,凝聚脱贫地区发展合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倍增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推进共同富裕,要关注脱贫人口收入问题,提升全体农民收入。一方面,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确保脱贫人口收入稳定,为全体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另一方面,在坚决守牢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上持续发力,加大开发型政策帮扶力度,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缩小脱贫人口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缩小区域农民间收入差距,实现全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可以说,加快推进乡村发展,实现脱贫人口收入可持续增长,能为全体农民收入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
多措并举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需要在监测机制、精准帮扶、教育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打出“组合拳”,合力消除规模性返贫风险隐患,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完善防止返贫监测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织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网。打通各部门监测平台数据壁垒,推动防返贫监测大数据协同共享,实现数据“主动预警、及时跟踪”。开展线下精准核查,加大监测部门对监测对象疑似、预警等相关数据的线下核对力度,将有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提高防返贫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因灾因疫因病突发严重困难等苗头性问题,启动相应帮扶预案,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将返贫致贫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
分类施策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帮扶。要着重加强脱贫地区的全面核查,立足于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编制帮扶方案,高效利用帮扶资源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夯实脱贫基础。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就业帮扶力度,强化公共服务,实现搬迁群众在尽快融入的基础上发展致富。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举措,提供公益性岗位支持,增加就业机会。对没有劳动能力易返贫致贫的监测户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应保尽保,将符合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保障措施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统筹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聚合效应。建设就业技能培训平台,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培训对象实际,采取“培训+上岗”“孵化式”“师带徒”等多样化培训方式,精准提升农村劳动者劳动技能。开展智志双扶教育活动,提高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农民就业脱贫发展增收的认识,激发主动就业的积极性,强化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加快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完善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活力。深入挖掘本地农产品价值,通过“强一接二连三”的方式壮大产业基础,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民实现稳就业促增收。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乡村产业主体,创新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参与主体有机合作方式,聚合多元主体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比较优势,强化品牌意识,做强拳头产品,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践行“两山”理念,推进农业发展节能降耗,改变资源过度开发、要素投入粗放的传统发展方式,借助绿色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健康的新业态。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