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晨,在贵州省剑河县仰阿莎街道寨章村,一场村与村之间的篮球赛激战正酣,叫好声不时响起。川洞村党支部副书记田俊对记者说:“寨章是川洞下属的自然村,这些年变化很大,铺了污水管网、建了幼儿园,尤其是帮扶项目华润希望小镇建成后,不少村民返乡回来办民宿,比打工赚的还多。”
寨章村的变化是各地发展帮扶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帮扶产业发展和项目资产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帮扶项目资产管理,推动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从弱到强、规模从小到大、链条从短到长,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日,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等10多个部门以及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余名相关负责同志汇聚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参加全国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并观摩凯里市、剑河县等6个帮扶点。
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助推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管好用好帮扶项目资产是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脱贫攻坚时期,中西部22个省(区、市)832个脱贫县,绝大部分都培育了2~3个特色鲜明的帮扶主导产业。据统计,当前脱贫地区近9成的帮扶产业集中在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粮油、中药材、生猪、茶叶、食用菌、禽类和薯类10大产业。
“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如何让主导产业发展步伐更稳,不少地方在推动全产业链开发上发力。
江苏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上,明确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响水县建成了集种植、加工、配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将周边群众牢牢吸附到上下游产业。
湖北则创新政策集成,出台“茶10条”“米9条”“艾7条”“橙6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围绕10个主导产业链,重点培育10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以“蕲艾”为代表的一批道地中药材基本形成全系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福建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支持23个脱贫县建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417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39个,形成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不仅是全产业链开发,各地还深挖乡土价值,发展庭院经济、乡村民宿、研学康养、文化体验、直播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剑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郑金龙是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挂职干部,据他介绍,剑河县是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县,有独特旅游资源,不仅有温泉,而且民族节日丰富,希望小镇建成后,不仅带动了民宿、餐饮业快速发展,苗绣、银饰锻制等特色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我们毛估每年为农户带来8万~10万元收入。”郑金龙说。
在希望小镇苗绣馆,一位工作人员高兴地对记者说:“技艺好的村民每个月刺绣收入能达到2600元左右。”
据田俊介绍,在寨章村,有不少农户把家里的农房重新装修后租给游客,自己则到县城租房住。“一年民宿租金能收五六万元,县城租房一个月只要1000多元。我们村民也吃上了房租。”田俊笑着对记者说。
而在山西平顺县,则依托中药材主产区优势,推进中药材与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振东芦芽特色康养小镇、龙镇潞党参特色文化小镇、平顺药茶文化体验园,打造旅游专业村30个、农家旅社300余家,神龙湾、张家凹、秦光等村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2023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75亿元。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通过引进松赞集团建设独具藏区特色的帐篷营地,打造了集生态康养、藏乡休闲、户外探险于一体的特色游,营造出产业有看头、市场有赚头、群众尝甜头的村企共赢良好局面。
各地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纳入帮扶产业发展中,探索了构建激励相容的合作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成多方共赢。
在联农带农机制上,有参会代表表示,当前帮扶突发的困难农户已不是难点,如何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是关键。
河南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上联龙头企业、下联脱贫群众的枢纽作用,推广兰考“龙头企业做两端、脱贫群众干中间”,清丰县“党建+帮扶+食用菌”等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增效与群众增收共赢。
为把脱贫群众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条,重庆鼓励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所有帮扶项目与脱贫户、监测户建立联农带农机制。
宁夏则通过组建85个“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联合体,推动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
当前,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已经提前下达,要求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各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将指导县级抓紧做好项目储备,优先支持市场前景好、联农带农效果好的产业项目。
量身定制 明确“四个一批”分类推进路径
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即将走过4年。针对已形成的规模庞大的项目资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工作目标、推进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落实好“四个一批”要求的前提,是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对帮扶产业和项目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判。目前,绝大多数省份按四类梳理摸排了本地帮扶产业项目,建立了工作台账。山西还将“四个一批”工作列入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纳入省政府“13710”专项督办事项。
记者梳理相关材料发现,在大部分省份,巩固升级类项目是项目中的“大头”,也是各地发展的重点。
在位于六盘山西麓的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被定为巩固一批的重点。技术成了发力点,通过推动淀粉在食品生产、宠物饲料、薯渣饲料深加工上应用,培育了万吨以上淀粉加工厂6家,推动“主打型”帮扶产业“独木变森林”。
对一些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帮扶产业项目而言,基础配套不完善、发展要素不健全是导致其闲置低效的主要原因。青海在充分论证、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推动资金向健全项目发展要素上倾斜。兴海县把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同发展县域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对2015年建成的县级扶贫产业园进行提档升级,打造“沿黄农畜产品集散地暨文旅休闲服务中心”,项目年收益从11.92万元提高到48.06万元,同时带动14个村1021户农户实现增收。
在贵州凯里市旭阳服饰帮扶车间,相关负责同志在介绍时十分感慨:“项目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经波折。”据介绍,为解决异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凯里市先后引进两家企业建设服装加工帮扶车间,却因疫情、外贸订单减少停产,对此,凯里市于2023年11月引进湖南怀化的服饰公司,28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购买的生产设备得到了有效盘活。
在帮扶产业和项目发展中,难免出现因到达报废处置年限或自然灾害导致闲置低效的公益性资产,无盘活价值、闲置低效、不宜继续发展的帮扶产业项目和经营性资产,对此,应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依法合规有序调整销号退出。
在四川,优化处置流程、细化处置标准形成了更扎实的做法。甘洛县建立“处置申请、实地核实、评估鉴定、民主决策、审核审批”处置流程,尽最大限度避免了群众利益损失;南江县创新构建“七类五级”处置机制,将确需处置的集体资产归为七类特殊情形,按资产原值及收益等具体情况将资产设置为五级处置程序,按程序进行依规处置,切实做到处置过程有章可循、处置结果群众认可满意。
分类推进“四个一批”,下一步如何落实?此次会议指明了三条具体路径。要在帮扶产业全产业链开发上下功夫,选准特色主导产业,加快补上加工、流通等短板弱项,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农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要夯实帮扶产业发展基础,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力量,围绕产业发展急需加快提升设施装备,落实保障帮扶产业用地政策,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撑。要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帮扶产业运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帮扶产业有效风险防控机制,加强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推动帮扶产业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惠农富民产业。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守好乡村全面振兴重要本钱
在寨章村中心广场,一些代表对墙上张贴的一张贵州防返贫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很感兴趣,明白纸上印有贵州乡村振兴云“防返贫自主申报”小程序,手机扫码即可登录申报。有村民表示,有了这个自主申报小程序,监测户申报更加方便快捷,让“兜底”真正落到实处。
帮扶项目资产是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依托,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物质基础,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本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管好用好帮扶资产,首要就是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应按照“资金—项目—资产”的逻辑关系,打通业务链条,推动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从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探索建立从资产形成、确权移交、运营管护到资产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江苏睢宁县树立红利再投资导向,创新构建“市场运营+产业发展+常态评估+动态调整”的帮扶项目资产管理模式,发挥资产“滚雪球”式增长效应,推动资产保值增值和长期发挥帮促效益。自2021年以来,已统筹资产收益2520万元,建设了畜禽养殖基地、农产品仓储等7个项目,年收益超200万元,带动就业900余人。
江西广昌县于2020年引进江西省水务集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集中管护,建立达200余人的管护队伍,建立管护经费“政府+市场+社会”多方投入机制,管护资金集约化使用,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管得下、管到位”。
还有一些地方在加强动态监测管理方面持续发力。不少地方对建立帮扶项目资产分色风险预警机制。吉林对全省5729个帮扶项目发展水平、经营状况、联带效果、收益稳定性等情况,实行动态分色预警,对纳入红色、黄色预警项目逐一制订盘活、调整措施,目前已有470个项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梳理近年来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项目的发展轨迹,让人深切感受到,在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下,脱贫攻坚时期播下的星星之火,正迸发着旺盛的生命脉动,不仅成为推动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更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脱贫地区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