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为切实摸清湖北省县市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常态化帮扶工作情况,笔者于近期深入湖北省大冶市、大悟县开展实地调研,查阅资料40余份、座谈访谈50人次,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立足于“精准”,织密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网”,把对象真正“找出来”
(一)合理确定范围,明确监测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除监测对象外)的认定主要关注家庭经济状况,即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家庭刚性支出情况。而监测对象的认定除了关注农户的收入情况外,还要重点关注农户“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同时关注就医、就学、就业、产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潜在风险,统筹考虑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农户自主应对能力。
(二)畅通发现渠道,创新监测方式。“铁脚板”摸排。大冶市组织动员镇村干部、社会工作者、驻村工作队等基层力量,开展经常性走访,主动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响应,做到早介入、早帮扶、早救助。2023年,全市新识别监测对象108户363人。“一码通”申报。大悟县开发“防止返贫监测自主申报平台”小程序,农户填写信息,线上完成申报,干部上门核实确认。“大数据”对比。大悟县加强线上跨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比,将农业、民政、教育、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掌握的监测对象、低保人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失业人员、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数据进行交叉对比,动态掌握低收入人口的就业状况、家庭支出、困难情形等变化情况。
(三)实施动态管理,有效预警监测。用好部门信息。大悟县利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共享民政、农业、医保、慈善等部门信息,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主动筛查因支出费用较大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形成因病返贫致贫困难群体数据库。用好监测系统。大悟县充分利用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脱贫人口等信息共享共用,及时开展数据比对。2023年,大悟县民政局对1536条预警信息开展核实,累计将999户2358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用好核对平台。大冶市运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平台,对所有在册低保、特困人员进行核对,查找车辆、房产、门面、企业注册、工商登记等信息,不断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
二、着力于“落实”,打好分层分类常态化帮扶“组合拳”,让帮扶政策“沉下去”
(一)织密兜底“保障网”,基本生活救助一批。大冶市通过告知承诺制审核确认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化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核、确认程序,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及时纳入保障范围。2024年,全市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6720元/年调整为7600元/年,与防返贫监测范围一致,实现农村低保线与监测范围“双线合一”。
(二)筑牢医疗“防火墙”,健康帮扶一批。应保尽保。大悟县通过部门协作、部门与乡镇联动,对特困供养、低保对象、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资助,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达100%。应助尽助。大悟县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去重后全部予以救助。全县全额资助20172人,资助金额1788.34万元。应享尽享。大冶市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健康帮扶政策,实现家庭医生应签尽签。全县累计救治大病脱贫人口2356人,完成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建设80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依申请救助。大冶市建立完善依申请救助工作动态管理台账,保障特殊困难群体身份认定前高额医疗费用报销待遇落实。
(三)安装就业“稳定器”,就业帮扶一批。信息平台促就业。大冶市打造“人力资源供给库”“企业用工需求库”,为失业农村劳动力“画像”,为缺工企业招工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精准匹配、供需平衡。目前,全市已采集各类数据60.8万条促进劳动力就业。劳务品牌带就业。大冶市精心打造劳务品牌,推动劳务品牌向高质量就业、返乡创业、招商引资、地方产业和城市发展等五张名片转变。目前大冶市尹解元石雕匠、小红绣娘、金牛客、殷祖古建师等入选湖北省劳务品牌库,带动就业2万人,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公益岗位兜就业。大悟县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拓展一批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弱劳力、半劳力和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
(四)打造产业“强引擎”,产业帮扶一批。突出联农带农。大冶市推广“订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托管”“联村经济”四种联农带农模式,在5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基础上,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发展,稳定带动28个村、5.36万名村民增收。突出产业奖补。大冶市对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增收的脱贫户,每户奖励资金1000元,激励脱贫户勤劳致富,全市累计为3907户发放奖补资金390.7万元。突出金融支持。大冶市加大小额信贷投放力度,确保有贷款意愿、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人口“应贷尽贷”。2023年全市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93万元,支持脱贫群众发展产业。
(五)守好帮扶“责任田”,综合施策一批。教育救助常态化。大冶市依托学生资助管理,采取发放助学金、生活补助、助学贷款等方式,开展教育救助。危房排查常态化。大悟县对照农村低收入群体对象名单名册,逐村逐户动态巡查,通过“实地看、逐户访、认真核”等方式,发现一户、鉴定一户、改造一户。全县累计完成4.1万户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工作。社会服务常态化。大冶市社会服务从单纯以货币实物为主转向照料服务、能力培养、机会共享及精神支持并重,推动社会救助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2023年,全市开展服务型社会救助试点,为孤儿开展益趣启智、书画文学等活动207次,为特困老人开展生日祝福、日常照料等活动1055人次。
三、落脚于“实效”,力求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有突破”,给常态帮扶“开方子”
(一)敢啃“硬骨头”,“一盘棋”统筹推进。一是党委农办牵头抓总。党委农办是“三农”工作领域的议事协调机构,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是“三农”底线任务,事关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自我发展。党委农办牵头统筹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二是联席会议定期会商。成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难题,协调推进工作。三是部门协同合力推进。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分工抓好落实。
(二)下好“先手棋”,“一张网”动态监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建立防止返贫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两个政策衔接并轨至关重要。一是确定认定标准。在考虑农户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前提下,综合衡量农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及存在的实际困难、潜在风险,确定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认定标准,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二是确定工作流程。统一农村低收入人口认定程序,按照农户申请、信息比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等工作流程进行认定。同时,做好新旧衔接,对新纳入的,按照新的程序认定;对原来已经纳入系统的,不再重复认定。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认定,可进行一次上门核实采集家庭信息,部门共享采用,避免多头采集。农村低收入人口一经纳入系统,只标注风险消除,名单不剔除系统,长期跟踪监测。三是统一信息平台。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都有一套各自的信息系统,基层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填报、多头录入的情况。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逐步推动建立覆盖所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统一监测信息平台、统一数据信息,实现帮扶机制衔接并轨从统一信息系统做起。
(三)找准“突破口”,“一体化”常态帮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由政策兜底帮扶的脱贫人口,要逐步同通过正常帮扶有能力稳定脱贫的人口分开,实行分类管理。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要坚持开发式帮扶与兜底性保障相结合,分类施策。一是分层分类管理。根据各类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劳动力实际情况,将其分成无劳动能力户、半劳力弱劳力户、有劳动能力户,不同类别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专门出台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文件,有效整合帮扶资源,切实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超常规的举措,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政策有含金量,政策享受有获得感。三是分类帮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要因人因户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统筹落实农业、民政、人社、医保等各项帮扶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着力提升技能素质,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至少落实一项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措施,引导勤劳致富;对弱劳力半劳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性保障相结合,创造条件探索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无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做好兜底保障,纳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四)激发“内生力”,“一股劲”自我发展。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为其注入敢于拼搏奋进的精神之“钙”。一是深化共同缔造提志气。坚持把深化共同缔造贯穿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全过程,探索建立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帮扶机制,让勤劳致富的低收入人口受激励,防止“养懒汉”。二是优化考核指标提心气。考核评价体系要合理设计体现内生动力的指标,并较大幅度增加考核权重。过渡期内后两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要有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的指标;过渡期后,要把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指标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以考核倒逼内生动力激发,从而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的心气。三是增强发展能力提底气。聚焦产业就业帮扶,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产业帮扶要突出基础设施和全链开发,对于能更多更好带动就业增收的产业,帮助改善发展条件,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就业帮扶要突出稳定岗位、提高质量,通过针对性培训和一对一机制,加大对吸纳有劳动力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企业的倾斜支持。同时,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就近就业岗位,继续用好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办法,促进人岗适配、收入增长。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省乡村振兴宣教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