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亿万农民的美好愿景和期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湖南省会同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竹木资源丰富,素有“楠竹之乡”的美誉,在竹笋加工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面对市场需求调整和消费偏好变化,会同县勇于创新,立足竹笋资源优势和传统加工优势,在培育富民产业、推动业态创新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一、探索实践:以改革谋发展、以利农定目标、以加工做牵引、以规划谋全局
(一)聚焦一个关键:以深化改革激活资源价值。会同县有竹林45万亩,其中85%的竹林近40年未产生经济价值,产权相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为唤醒长期沉睡的竹林资源,会同县引导农户自愿放活经营权,将林权证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三权合一,整合变更登记为可交易、可流通的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据当地林业局同志介绍,目前全县共有15.4万亩林权流转到了林企和林业大户,新成立各类林业农民合作社40家,这些主体通过流转林地经营权,不仅稳定保障了竹笋、竹制品加工所需的原材料,还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自身发展的资金难题。
(二)夯实一个基础:以联农带农彰显利农目标。为将竹林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本地林农,衔接好小农户,会同县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利用村集体组织优势,以租赁或股份合作的形式,流转林农零星林地打造原材料生产基地,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10元/亩的管理费,林农可获得20元~100元/亩土地流转费或分红,还可优先到基地和企业务工。据了解,以笋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林公司,为获得安全稳定的竹笋原材料,已陆续流转竹林2万余亩,支付5年流转费及村集体管理费300多万元,仅向金子岩侗族苗族乡泥湾村就支付10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三)保持一个优势:以精深加工拓展全产业链。早在清代光绪年间,会同就有竹笋加工记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其竹笋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韩国、日本等地。近年来随着消升级,竹笋加工出现明显的适配性不足。为此,会同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规划产业、统一改造基地、统一指导培训、统一回收、加工、销售,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带动采伐、生产、粗加工、运输等各类产业共同发展。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精深加工,让适合消费者口味升级的竹笋预制菜、竹笋休闲零食,绿色、环保、美观的竹制工艺品、竹筷刀叉勺、吸管等快消品不断打入市场,逐步开拓出经营有增效、收益有增长、品牌有效应的新局面。
(四)发展一个特色:以规划布局谋全域发展。为促进协同发展竹笋加工产业的新局面,会同县在原有竹笋加工厂址基础上,着力打造南部以金子岩镇为中心的笋制品加工生产基地、北部以金竹镇为中心的竹材全产业链、高值化加工利用基地,形成了各有侧重、协同发展的“南笋北竹”差异化布局,推动了竹文旅康养、竹非遗传承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发展结构和独具特色的乡村竹林美丽风景线。
二、成效分析: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完善农业经营体系、践行总书记重要论述
(一)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形式不断丰富,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家庭承包、专业大户经营,家庭承包、家庭农场经营,家庭承包、集体经营,家庭承包、合作经营,家庭承包、企业经营,都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会同县在竹笋发展中,以不变应万变,坚持以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通过“流转经营获租金+合作经营享分红”等方式,来适应林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既夯实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也释放了林地和林木等闲置资源的生态价值。据金竹镇金坪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该村连续3年林农亩均增收均在600元以上。
(二)推动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丰富。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会同县竹笋产业发展实践较好地诠释了这点。在前端,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村社资源和集体成员的组织管理作用,通过“农民自愿流转、集体协调组织、主体合作发展”的方式共建竹笋原材料生产基地,在保持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坚持本地林农为主要生产力量的基础上,通过村集体的组织协调,紧密了农民、集体和经营主体三方利益联结关系,体现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在中端,以竹笋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为牵引,带动农资供应、运输储藏、分拣粗加工等各类服务组织,逐步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竹笋生产经营模式,体现了“社会化服务为支撑”。
(三)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土”是指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会同县全面盘活闲置低效利用的260万亩林木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释放出县域森林生态资源红利,体现了“土”。“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会同县素有“楠竹之乡”美誉,同时具有悠久的竹笋加工传统,在此基础上,会同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竹产业景观,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和田园生活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竹笋品牌享誉国内外,体现了“特”。“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会同县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南笋北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布局,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带动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多主体共同发展,将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体现了“产”。
三、思考启示:用好改革法宝、坚持农民至上、领悟“土特产”核心要义
(一)要用好改革这一重要“法宝”。从调研情况看,会同县探索开展的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形成了“政府搭台、银行贷款、保险承保、收储兜底”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不仅从林地、林木、林生态等多方面激发了林业经济发展潜力,也解除了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银行的后顾之忧,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因此,要用好“改革”这一重要法宝,以改革赋能产业,在坚守底线红线基础上,借助精细化、全局性的改革谋划与设计,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始终坚持农民利益至上。会同县竹笋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底层逻辑。在产业发展上,将农民及其经营权作为要素集聚的关键一环;利益分配上,将生产环节更多的增值收益返还给农民;福利保障上,将便民环保景观的建设投入留在农村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真正做到了“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据金竹镇肖家村家庭农场主反映,“会同竹笋精深加工”不仅带动了全县竹笋采伐、运输、粗加工、销售等全竹产业,也让他们腰包鼓起来了。因此,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还是要看其是否与农民增收致富挂钩,看农民群众是否参与其中、是否支持肯定,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
(三)要深刻领悟“土特产”的核心要义。会同县竹笋之所以走得出去、卖得火热,根本原因在于把握住了“土特产”三个字的精髓,做到了将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将文化优势与消费偏好相结合,将传统优势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在多元价值理念交互融合中推动了产业全面发展和产品提质升级。因此,在产业培育上,要注重领悟“土特产”的核心要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准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促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