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创新乡村治理 建设“和美湘村”
时间:2024-12-16 15:08:51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编者按: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南省益阳市召开全国乡村治理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总结交流各地推进乡村治理和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实践与成效。本期聚焦来自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的经验做法,介绍他们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治理和农村移风易俗等工作的模式机制和有效路径,供各地读者参考。

  

  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近年来,湖南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千镇万村治理效能提档工程为抓手,成功探索出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乡村治理模式,为加快建设“和美湘村”注入了源头活水,各级先后创建乡村治理示范村镇711个。

  一、下好“三手棋”,弈活乡村治理“全盘棋”

  治理有效,关键在党。坚持以党建引领,结合湖南乡村实际,下好“三手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赢得工作主动。一是下好顶层设计的“先手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若干措施、全面加强基层建设“1+5”政策文件等,建立乡村治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每年梳理细化重点任务,形成推动工作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二是下好组织保障的“本手棋”。健全省到村五级党组织统一领导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选优建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每村班子均配备大学生,每年举办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专题培训,积极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加快培育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相协调、与现代乡村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乡村治理骨干。坚持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构建全省覆盖的“党建+微网格”乡村治理工作体系,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格中解、情在网中结”工作导向。三是下好守正创新的“妙手棋”。按照“做得到、能推广、可持续”原则,培育推广了“平安指数”工作法、“群英断是非”诉源治理工作法、“抓三级定三责”联动解纷工作法等,蹚出“党群互动、全民共治、各方联动”的乡村治理新路子。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三变”,2023年全省2.68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超过30亿元。

  二、巧用“加减乘除”,答好乡村善治综合卷

  紧扣基层干部“累点”,直击基层负担“痛点”,从减负、赋能、增效三方面着手,做好“加减乘除”法,规范镇村权责事项,引导镇村扛牢抓治理、优服务、促振兴主责主业。在服务群众上做加法。深化放管服改革,省直相关部门先后取消、调整、下放了一批行政权力,明确乡镇权责事项116项,向乡镇赋权52项,下沉40多项便民服务事项受理权限至村。探索推行“三长制”,在村以下建立“片长-组长-邻长”组织体系,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在基层负担上做减法。省级层面制定出台“十二个不得”,清理村级挂牌40.2万块、村均减少63.2%,取消村级承担的工作事项57项,各市(州)平均关停整合各类政务移动应用程序30.2%。在数字赋能上做乘法。制定《湖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推广“一张图”式乡村数字化治理模式。腾讯公司联合新化县油溪桥村开发的积分制数字化工具得到广泛推广运用。在陈规陋习上做除法。持续开展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专项整治,先后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20余万份,发送倡议短信6000余万条,全省农村地区丧葬治丧时间由5~7天普遍缩短至3天以内。望城铜官窑、湘潭万楼等地连续举办国潮集体婚礼,倡导婚礼移风易俗、新办简办。

  三、深化“三治”结合,绘就新时代好“枫”景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自治为本色、法治为底色、德治为亮色,打造基层治理的“三色花”,共建“人”“和”“美”新“湘村”。夯实民主管村。开展村级民主制度健全行动,清理规范村规民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完善村务决策和监督机制。先后创新推出了耒阳“湾村明白人”、娄星区“三屋同治”、永州市回龙圩“屋场四小”、邵东市灵官殿镇“院落长”制度等村民自治品牌。坚持依法治村。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3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24个。实施“学法用法示范户”培养工程,连续7年开展“法润三湘”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累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2.26万多人。注重以德润村。推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走深走实。组织开展“欢乐潇湘”“书香湖南”“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活动。发挥文化文艺涵育作用,推出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电影《十八洞村》、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等一批优秀作品。持续提升“大地流彩”系列活动在“三湘四水”的影响力,赛龙舟、农民诗会、“村BA”“村K”以及“中国村厨村艺大晒”,既展现了湖南省新时代农民风采、乡村风貌,又拓展了乡村治理的平台载体。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