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金融活水 破解经营主体融资堵点
时间:2024-11-07 08:33:30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胡加恩 字号:【

  近年来,在各类扶持政策叠加作用下,浙江省温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量质齐升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8月,温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超过1.7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365家、家庭农场8184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51家。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市级以上358家、省级104家、国家级35家(省级、国家级数量均居浙江省第一);示范性家庭农场市级以上426家、省级149家。为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温州辖区内12家农商银行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致富,为新时代“千万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一、主要实践成效

  (一)金融赋能,破局融资症结堵点

  脚步丈量,建档授信“一链贷”。与农业农村部门共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发展、经营收入、示范等级等基础信息,依托“共富金融专员”队伍,开展“地毯式”线下走访建档,对新型农业主体信用履约能力、盈利能力、经营与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开展精准画像,联合评选出准入、成长、负面“三张清单”,建立白名单库,赋予每个新型农业主体一张“融资身份证”。目前,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商银行实现授信全覆盖。

  创设产品,多维供给“灵活贷”。为新农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周转提供足额的“备用钱包”——新农贷,最高可享500万元,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升级农业供应链为“共赢链”,积极对接行业协会、“三位一体”农合联等,推出“链贷通”,逐步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交易市场+基地+农场”等一产业一链条授信模式。因地制宜盘活农村资产价值,创新推出畜禽活体抵押、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押等多种权益抵质押类贷款产品。

  排忧解难,合力共推“安心贷”。与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保险公司合作开办“生猪价格保险贷”,探索“养殖保险托底+价格保障+融资保障”,助力养猪企业探索融资新方式。与省农担合作推出“浙里担·新农贷”“浙里担·粮农贷”等,为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用为主、免抵押、低费率、降门槛、简手续”的融资服务。

  (二)数智赋能,驱动服务提质增效

  融资额度更精准。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智化”融资平台,上线“新农速贷”,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全量数据信息,选取63项关键因子,全面评估资产负债要素,深挖行业最强因子,以“生猪年出栏数”“黄鱼养殖网箱数”“果蔬种植亩数”等基础数据,精准核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额度,形成信用评级准入模型,实现信用评定线上化、自动化。新型农业主体扫码填写基本信息即可获取授信额度,实现“无感接触,有感反馈”。

  申贷广度更丰富。围绕农业经营主体“短、频、快”的资金需求特点,优化改进信贷业务和服务流程,下沉宣传普惠金融,将“农商码”申贷工具送到客户手中,驻点专设在共富工坊、丰收驿站,为客户提供厅堂申贷、客服申贷、微信申贷等多渠道的申贷方式,提高申贷便利性。

  放贷速度更高效。简化300万元以下贷款的授信材料和报告,以简易报表代替专业报表,更加贴近农村主体的实际情况。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实现实时授信、用信线上审批、实时审批,针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快实现当天放款;在特定时期(如春耕备耕、收购旺季等)的用款需求,实行限时办结机制。

  (三)平台赋能,延伸金融服务内涵

  搭建产销平台。为推动农货“进城”与消费“下乡”,联合农业农村局、供销合作社等涉农部门搭建共建共享展销平台,举办主题展销和农播活动,增强本土农业品牌影响力。优选部分专精特优农产品上架浙江农信“丰收互联”线上购销平台,以“一元购”“积分购”“优惠购”等形式,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助力财务规范。部门联合农业农村,推动县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使用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平台,通过集中培训、面对面宣教等方式,增强财务管理软件的熟练度。选聘专业的代理人员开展财务代理,并制定代理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有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增强附属体验。试点发行“三位一体共富卡”,具备手机银行智能身份识别、无感授信、“农担”增信、共富优惠利率等惠农助农权益功能,可享受“农担”最高200万元的增信担保服务,以及农资购销、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政策咨询、财务代理等为农服务。

  二、存在问题和挑战

  (一)先天条件存在短板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多,但规模化和品牌化不够,专业化运作不足,老龄化突出,制约了整体发展质量。

  (二)金融适配性不充分。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较大,大型农机具、苗木等农民资产无法价值评估和确权登记,金融机构通常采取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利率定价相对较高,融资额度相对较小。如,对家庭农场信用贷款一般不超过50万元。同时,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一些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周期都在2~3年,而涉农金融产品主要以1年还款周期为主,微贷技术缺乏迭代升级,产品下沉不够。

  (三)信用信息不对称。受农村市场发育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需求主体分散等客观条件制约,融资需求方与供给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一)招才引智,做优做强。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制度和政策,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培训机构等各类资源,发展农业产业专家、农业技能大师、农播大咖。二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内部管理能力、改善管理方式,在财务制度、生产经营等方面加快规范化经营、信息化建设步伐。三是政府部门搭台赋能。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整合老供销、瓯越鲜风、楠溪嘉品等现有品牌,创建温州区域公共品牌、统一品牌,推动更多主体加快品牌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精准施策,长效驱动。一是财政支农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政策、金融、税收、财政等措施,推动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二是构建风险补偿缓释机制。设立长效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并强化执行救灾补助、贴息贷款、免息融资、奖励补助等扶持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与融担、再担机构、保险公司等更加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三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充分融入现有区域内的信用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信息割裂等问题;建立涉农信用信息采集长效机制,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根本上拓展农村信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三)创新产品,服务精准。一是产品创新助经营。优化涉农主体信用评级工作,拓宽多元信贷担保渠道,争取实现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无感授信全覆盖。结合农业主体生产周期,开发和创新专属产品,出台科学、灵活的贷款还款模式,适配主体多元化需求。二是拓宽担保激活力。不断拓宽农村抵押质押物范围,拓展农民的产权价值,实现农户增信、资产增值、普惠增效。三是强化宣传优服务。建立一行业一专才机制,培养一批以共富专员、客户经理为主体的产融销政策宣讲团,加强农民金融知识普及,将金融服务、政策信息及时传递至服务链最末端。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